Logo

專案作品         關於叁式        最近消息        徵求夥伴       聯絡我們 




En




作品收錄


混合美學與科技的體驗設計
Digital Experience Design


全部作品 All   ‧   表演藝術 Art work   ‧   娛樂 Entertainment   ‧   溝通傳達 Communication   ‧   數位整合 Service


Project Type: Artwork
Category:Event
Year: 2023
Location: 竹東信義立體停車場 (新竹縣竹東鎮信義路189號)






2023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穿行練習


浪漫台三線是一個全長 150 公里,橫跨北桃竹苗中的藝術季。以台三線為沃土,集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團隊。叁式與藝術家施昀佑合作,在藝術季展區之一的竹東立體停車場設置藝術裝置;結合數位感測、光線與立體裝置,詮釋一條在人造空間中虛擬的動物通道。

當人造道路成為空間聯通、移動與運輸的必要建設,那些屬於動物的,被強行破壞的自然通道,還有復現的可能嗎?有感於現有動物通道的設立基礎完全依賴人類觀察與統計動物路殺的結果,團隊在立體停車場的迴旋車道中心,為行人設置出一套「穿行練習」。結合數位感測、光線與立體裝置,詮釋一條流轉在人造空間的虛擬動物通道。這場一路向上的「穿行」,不僅再現 / 模擬出淺山動物生息,也引領觀眾望向那些漸行漸遠的呼吸。







再現動物生命氣息的虛擬通道

作為現代都市與城鄉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人造道路系統的建設一方面扮演著空間聯通、人與貨物運輸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卻也將自然景觀強行分隔,截斷既有的原生獸徑。而當都市規劃不斷為移動 / 移居者的交通工具修建平整的水泥車道,在平地上垂直立起一座座螺旋向上的立體停車場,關於那些被人為破壞、遺忘的,屬於動物的自然道路,我們是否應當重新看見牠們?

諷刺的是,現有「動物通道」的設立基礎,實則完全依賴於人類觀察與計算動物受到交通工具傷亡的結果。換言之,死亡,往往是現代社會的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的第一現場。有感於此,藝術家施昀佑和叁式以「動物通道」作為創作題材,搭配現有生態調研結果與新竹竹東地區的在地訪查,在竹東信義立體停車場的行人迴廊與行車的廊道中心,設置一件垂直貫穿停車場空間的裝置,結合數位感測、電子螢幕、光線與複合媒材,詮釋一條流轉在人造車道的虛擬動物通道。


前期研究-碧潭堰新店溪魚道


前期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廊道




以光呼應生物之擬態

停車場空間二、三、四樓均有一組向上延伸的複合媒材裝置。裝置外觀接近柱體,以積木模塊的方式拼湊而成。造型細節發想自不同類型之生態廊道(哺乳類、魚梯與飛行生物)。裝置內部則設有 LED 螢幕與燈光裝置,裝置之光點為動物造型與移動軌跡的擬態。

































保持距離,就不會消失

互動的設計上,希望回歸每個人在兒時都曾有的與動物接觸的經驗;耐心專注的等待或摸索和動物相處的方法。因此裝置本身除了燈光自身運動的節奏外,也會透過感應器感測觀眾、車輛的移動速度和距離等,產生相異的反應。觀者可在每層樓的空間中探索與裝置互動之規則。



入口處放置動畫短片介紹藝術裝置所在位置、互動方式以及動物通道被建造的過程




Making of





柱體內放置 LED 螢幕與光條模擬動物的動態




搭建柱體過程





2023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穿行練習


藝術家:施昀佑 X 叁式
製作團隊:于沛廷、朱威、胡瑋婷、施昀佑、曹家寧、張立薇、張存宇、曾煒傑、楊家豪、楊東霖、蔡佳礽、賴柏榕、賴科維、蕭嘉筠、魏岑安、顏晧真 (依筆畫排序)

專案管理:曹家寧、施昀佑、賴柏榕
造型設計:張立薇、施昀佑
結構設計:于沛廷
施作監造:朱威、施昀佑、于沛廷、賴科維、胡瑋婷
動態影像設計:張立薇、蔡佳礽、楊家豪
程式設計:蔡佳礽、楊家豪
硬體設計:張存宇、魏岑安
作品介紹短片:張立薇、顏晧真、蕭嘉筠
資料搜集:楊東霖

特別感謝:
吳佳彥、張惟哲、陳光斌、陳柏豪、劉盈昌
王宏煒、呂承翰
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

管理單位:竹東鎮公所
設置單位:客家委員會

圖片提供:藤木植人、山冶計畫、竹東鎮公所
攝影:徐詠倫、黑鳥音像、張立薇、魏岑安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vent, Exhibition
Year: 2022
Location: 高雄蓬萊商港區 設計中島 棧 4-3 倉庫

2022台灣設計展
LOG ING —— 登入元宇宙


「 LOG ING —— 登入元宇宙 」為 2022 台灣設計展主展館之一,團隊有幸受邀策劃。展覽包含 3 大區域:「未來的歷史」、「未來的交界地」和「Metakao」,引領觀者理解元宇宙的定義、現況以至於元宇宙實現時的可能情景。





你我都正在往虛擬前進

1969 年 10 月 29 日的晚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生在螢幕前敲下了「l o g i n」五個字母,傳送給位在史丹佛大學的另外一台電腦。但僅送出「l o」二字,系統就因不堪負荷而當機。這是人類史上兩台電腦間首次的傳輸,而 Login 也就成為了登入網路的用詞。

今天,我們在數位設備上無止盡的滑動 Instagram,在虛擬荒野裡逃殺生存,在線上空間開會與學習。凝視螢幕的時間,可能早已超越真實世界。

此刻的我們正在時代的交界;地球上最頂尖的頭腦和企業匯集成巨大的力量,試圖用科技把人的意念、五感以至於整個社會,一點一滴的搬運到虛擬的境地。人類將更全面的投身數位,超越身體、屋瓦、國界的侷限,期望實現前所未有的自由。

LOG ING 為 Login 與 Logging 的組合字,象徵人類透過「網路」、「運算」與「紀錄」往虛擬之地遷徙的過程——遷徙到一個或許比現在更美好、更混亂、更奇觀式的所在。這個不斷更迭的想像國度,我們稱其為元宇宙。





INTRO


元宇宙既然是人類在虛擬生活的終極狀態,我們認為其樣貌不會,也不應僅是彰顯數位科技的存在,而是有溫度和人文感的。因此在展區的起點,我們刻意捨棄科技主題常見的螢光色,使用溫暖的橘色長廊打造出抽象空間,隱喻元宇宙的未知和人性的一面。






未來的歷史


元宇宙是什麼?有人說它是線上遊戲,有人說它是虛擬實境的延伸,有人說它是下個世代的網際網路,人們對於虛擬的想望總在時代之中演進。此區有兩座以紗作為載體的裝置,第一座播放 1962 至今,各種探究虛擬世界的經典影集、電影、發表會的影像片段。身處在層層的影像之中,就像我們對於元宇宙的感受——介於現實跟超現實之間、可及與不可及之間。




定義你的元宇宙

元宇宙既未實現,其定義也非一家之言。第二座裝置呈現抽象的動態影像;宛如有生命的黑影,持續以 AI 語音訴說元宇宙的定義。這些定義來自各方觀者的參與,每個人對於元宇宙的觀點,都能成為展出的一部分。






前往未來的準備


距離「Metaverse」這個單字首次出現,已經過三十年。在這期間,每個家庭都有電腦了,接著手機可以上網了,然後冰箱可以連線了,最近 Elon Musk 的大腦資料上傳雲端了。人類對於「投身虛擬」投注了無比的心力,而且還在持續中。

此區探討要在虛擬世界自在生活,所需的技術與條件;舉凡 AR、VR 和 MR 等體感裝置、網路運算與傳輸量、區塊鏈與 NFT 等,都是實現元宇宙的要件之一。






未來的交界地


此區展示現今生活中的元宇宙實例。3 個虛實交錯的主題場景包含身份、娛樂和教育,展示目前與元宇宙有關的應用,實際感受未來的生活樣貌。

觀者可在現場透過 3 種體驗裝置、6 款面向的內容,實際用「身體」感受現下最靠近元宇宙的內容,包含 HTC 旗下的元宇宙平台 VIVERSE、日本插畫家山本修授權 IP 開發的密室脫逃遊戲《貓・美術館:畫中有畫》,以及台灣插畫家黃色書刊的 NFT 公仔等等,觀者可以在場景中進一步用 AR 與 VR 探索,發現元宇宙才能實現的奇異想像。





Try It!窺看未來

除了視線可及的實體展示,此區也對應主題場景,設有 4 個 AR 體驗。在空間中找到特殊材質的海報,再用手機掃描,就能用 Web AR 看見疊加在空間中的奇異世界。







Metakao


Metakao 是 Meta 與 Takao,也是 Me 與 Takao。探討在元宇宙實現之時,人際關係、社會制度、身份認同會如何演變?此區以沈浸式投影結合地形裝置,隱喻高雄臨海的意象。脫離日常的場景畫面與身體感,讓視覺、內容、體感融合成為獨有的觀展經驗。

此區也與台灣線上媒體品牌 BIOS Monthly 合作。元宇宙實現之時,你我的生活樣貌、日常行為都可能完全不同於此刻。BIOS monthly 邀集包含法律專家、哲學推廣者、視覺創作者、小說家等 58 位各領域名人,共同探究虛擬世界中的奇想與議題。同時,所有觀者也能在現場透過手機參與,讓想法成為即時資訊呈現在展場環境中,共同改變數位造就的風景。









LOG ING —— 登入元宇宙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數位發展部、經濟部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數位產業署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叁式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BIOS monthly
參展單位: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佐臻股份有限公司、Meta、SecuX、APUJAN 詹朴、黃色書刊、目子拾參
贊助單位:SecuX、引体向上、宇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佐臻股份有限公司

策展人:曾煒傑
專案經理:陳威廷、劉威利
藝術總監:張立薇、何庭安
視覺設計:張立薇、顏晧真、黃偉哲、江家伶、何庭安、蕭嘉筠、張宇宏
介面設計:張立薇、顏晧真、黃偉哲、何庭安
技術總監:楊家豪
程式開發設計:楊家豪、陳韋安、張存宇、蔡佳礽、吳克軍、陳廷愷
硬體總監:呂承翰
硬體執行:呂承翰、張存宇
音樂:MUSDM 余佳倫
燈光音響設計及執行:鐵吹製作
硬體建置工程:青田系統科技有限公司
空間設計:山陽山陰
展場工務統籌:有用設計
家具展示:引体向上
執行企劃:曾煒傑、曹家寧、蔡宜伶
內容諮詢:葛如鈞、蔡遵弘
公關行銷統籌:蔡宜伶
社群行銷:蔡宜伶、莊虎牙
展務營運:劉佳昀、魏岑安、黃薇如
展場靜態影像紀錄:李易暹、郭濬緯
展場動態影像紀錄:二人三角影像有限公司
影像剪接:二人三角影像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莊舒涵、王宏煒、賴柏榕、蔡遵弘、有你共創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宋世祥、黃廷庭、謝亞岑、劉曜瑞
顧展人員:小麥、主恩、何沂倫、何育倫、李晨維、李馥君、沈詠琪、林佳瑜、邱子宸、奕萱、洪子涵、高欣榕、張念瑜、張祐嘉、曼殊、陳怡臻、陳采伶、陳亭云、陳姿伶、陳宣穎、陳昱君、陳悠云、陳聖皓、曾芷華、黃沁柔、黃奕嵉、黃惠琦、黃煒晴、黃詩詠、劉千嘉、劉天選、劉宜蓁、劉醒月、潘宜君、蔣萬璋、鄭丞妤、謝雅筑、藍心怡、羅文妤、蘇芫 ( 照筆劃排序 )

Metakao
創意總監:曾煒傑
藝術總監:張立薇
技術總監:楊家豪
程式開發設計:陳韋安
協同企劃:BIOS monthly
企劃編輯:蕭詒徽、溫若涵
執行編輯:袁雅群
宣傳協力:周筱晨、陳恩伶、游育寧、潘怡帆
視覺設計:江家伶、張立薇、何庭安
動態影像設計:何庭安
演算視覺設計:陳韋安、吳克軍
音樂:MUSDM 余佳倫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溝通傳達  
Category: Branding / Event

Client: ASUS Zenbook Pro
Agency: JL Design
Year: 2022
Location / Venue: Online Media


ASUS Zenbook Pro
共創實驗計畫 NFT 21 天


Zenbook Pro 首度推出共創實驗計畫,邀請叁式創意總監曾煒傑、電影導演許智彥與音樂製作人余佳倫,以全新 Zenbook Pro 16X OLED 作為創作工具,共創一系列的實驗作品【 21 天 】,並以 NFT 為數位策展形式。

這個有機的共創實驗計畫,以 21 天的日常紀錄為命題,連結三組創作者的真實生活、創作經驗,透過各自的專業,封存對於記憶或時間的感受。創作之於三人是流動的有機過程;生活中的移動,思緒的流動,關係的互動,這些日常中每個被介入的瞬間,成為了靈感的來源,因此系列作品以「interpolate (介入)」為創意起點,從影像、聲音、數位的角度重新探索日常風景。






日常的數位封存

由許智彥提供 21 段日常紀錄,余佳倫創造 21 段預置鋼琴即興(prepared piano),叁式設計的容器「記憶透鏡」,用編碼技術提供數位工具,將生活意念散射成為另一種樣貌。在這個容器裡,每一個畫面和聲音都成為參數,讓不同感官間的感受相互振盪,共創出 21 個獨一無二數位記憶實驗。

共創作品以玻璃為主要視覺意象,讓每個具體而微的生活片段,都以數位形式被封存在檔案中、記憶裡。或許略帶模糊或輕微失真,但被包裹的感觸依舊有透明的質地。為期三週的共創計畫,每週用逐步堆疊的維度轉譯影像與聲音;首週為平面影像、次週為縱深空間,最後一週則為立方體。








3 週 21 天的共創


Week 1

生活的片段可以是無限的延伸。經過透鏡,影像綿延而成一道連續的風景,而聲音則成為有機的參數,震動日常。






Week 2

在深度的空間中,影像穿過透鏡轉化,成為切片並隨著聲音直面而來。半透的片段與音符層疊、交錯、消逝,像觸摸琴鍵誘發的記憶。






Week 3

日常的某刻經過記憶,凝結而成方塊。隨著旋轉的過程中重新用不同視角看見那一刻。聲音同步隨著旋轉的角度,有立體的聽覺效果,觸動回憶的聯覺。






記憶透鏡的產生

第一週和第二週的影像使用了 slit scanning 技術來轉換原始素材。這種技術將時間和空間重新混合,將瞬間的動態變化轉換成另一種面貌。它就像是我們的記憶功能,把短暫的時間軸上的影像記錄下來,並用一種不真實或有些虛幻的方式呈現,就如同真實的經驗和記憶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這樣的轉換方式呼應了主題「interpolate (介入)」。

此外,我們透過幾種聲音的手法來增強這種「不真實、虛幻」的感覺。在第一週中,我們使用即時頻譜特徵來對應視覺的韻律感。在第二週中,我們使用顆粒感較明顯的聲音元素並在影像切片經過容器邊界時觸發。在第三週中,我們使用 Web Audio 將聲音轉化為空間音訊,讓聲音隨著方塊旋轉、改變距離。



視覺人員在 3D 軟體中測試記憶切片的視覺效果
程式人員在網頁中重新實作,並拉出可調整的參數



🎧 Week 3 — Web Audio API 實作空間音訊
(點擊播放鈕,建議使用電腦戴耳機欣賞,感受空間音訊的流動)





NFT 的唯一和永恆

基於區塊鏈技術而生的 NFT,其無法複製的唯一性與不可消滅的永恆性,是重要的兩項特質。這次的創作計畫包含 21 個日常記憶,最終以 NFT 發行,也象徵著這些時刻不僅在創作者的生命中存續,也透過數位形式讓記憶永遠封存。






ASUS Zenbook Pro
共創實驗計畫 NFT 21 天




互動視覺設計、技術統整:叁式有限公司

客戶:ASUS Zenbook Pro
代理商:JL Design
專案管理:劉威利、陳威廷
創意總監:曾煒傑
藝術總監:顏晧真
技術總監:陳韋安
技術美術:陳韋安、吳思蔚、楊家豪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Category: Event, Exhibition

Client: 基隆市政府 Keelung City Government
Year: 2022
Location: 基隆港西二碼頭倉庫

City Expo: Light of Keelung
基隆城市博覽會 ─ 光能基隆


2022 城市博覽會以「起點城市」為概念,展現基隆從歷史、文化、自我認同與城市治理等各種面向。同名的主展館「起點城市」集結各方創作團隊,叁式也受邀參與。

《光能基隆 Light of Keelung》為一個大型沈浸式空間,將基隆市化為數據空間,並將交通、機構、景點相關等微觀數據,轉為光子流動的場景。 獨具未來氛圍的視覺中,標示了基隆別具意義的景點或樞紐。在實地俯瞰基隆市以外,參與者亦可透過裝置切換場景,更深入認識景點的過去與現在。 除了互動體驗,定時播放的環境劇場,還能看見基隆近幾年的演化,從日常的文化風景中,具體而微的感受城市的轉變。






一座城市就像一座有機的生命體,以微觀視角觀望時,看見其中生息的人們。交通、機構與景點等微觀數據,化為光子流動的場景,用宏觀視角走進基隆濃縮的一天。
跟著光的行進,看見基隆近幾年的演化:舊時代的漁港建物轉生成為新世代的文化場所;隨著都市更新,交通轉運機能也跟著強化;因少子化而停辦的學校脫胎為書店,用另一種型態讓市民擁抱知識。
海潮邊看夕陽、漁港張羅晚餐、撐傘踱過山城——每個基隆人認真生活的時刻,都匯聚成為指向未來的基隆之光。

以「光」呈現基隆


〈光能基隆〉是主展區最後一件作品,任務是在豐厚的文史資料、城市議題展陳後,帶觀眾從日常文化風景中,具體而微感受城市轉變,進而設想基隆未來願景。要談地方日常,必須先深入認識地方,為此我們實地走訪基隆、讀在地刊物,並劃出了基隆市長自傳中的一句話:「基隆的發展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更偏向『城市共好』模式,必須所有人一起才能完成。基隆曾經處在幽暗狀態,扮演著『燈塔』的角色,要匯聚光點、引領大家去翻轉城市。」這段話奠定了作品以光為題的想法,共好的概念也被我們透過問卷調查、觀眾回饋的形式融入其中,試著打造一件「大家一起完成」的作品。




集結生活動態的城市繪景


走進展間,會發現團隊建構的基隆日常風景,和大眾習慣看見的攝影照片、衛星雲圖不同,由於團隊的強項是數位體驗,這件作品的視角試著用『電子眼』來理解,將光點匯聚成城,再將數據化的基隆市呈現給觀眾,而光子流動帶有雨滴飄落的意象,呼應基隆多雨特質。

展間裡數據化的基隆,可見城際轉運站、漁會正濱大樓、太平國小等地標,觀者更可透過裝置切換場景,深入認識基隆車站、文化中心等具公共意義的歷史知識與統計資訊。先從宏觀的畫面建構說起,我們認為港口不離基隆日常,想用港景表現作品的想法很明確,起初透過嘗試Google街景創造畫面,與市府團隊多次討論後,發現市府過去為了國土規劃需求,曾做過基隆城市地貌、海底掃描,而這份數值化城市模型最終被帶入〈光能基隆〉,成為一大要素。




數據的收集與洞察


展間裡數據化的基隆,可見城際轉運站、漁會正濱大樓、太平國小等地標,觀者更可透過裝置切換場景,深入認識基隆車站、文化中心等具公共意義的歷史知識與統計資訊。





讓觀眾看見最風光明媚的基隆


每隔10分鐘左右,展間內會另有定時播放的環境劇場,我們認為透過劇場去呈現城市轉變、未來願景命題,力度會更強烈、直接,因此在影片敘事上多有著墨。
我們想讓大家看最風光明媚的基隆,不只聯想到『雨景』,因此與市府索取的大量過去與基隆有關的影片素材,透過 Gigapixel AI 提升畫質,再重新剪輯與調色,讓我們得以從緊密的拍攝時程與天候限制之中解脫,還原最清晰的基隆。
另外,我們也將聲音設計團隊帶到現場調校細節,讓展間每個角落感受到的聲音效果相同,將交響樂的磅礡、實景到點雲呈現的基隆交織,最大化的打開觀眾感官。







City Expo: Light of Keelung
基隆城市博覽會 ─ 光能基隆



創意總監:陳威廷
專案經理:賴柏榕
藝術總監:何庭安
視覺設計:何庭安、江家伶、黃偉哲
動畫製作:顏晧真、楊家豪
影像後製:楊家豪、李若菩
影像剪輯:陳定南
技術總監:吳克軍
程式開發設計:吳克軍、蔡佳礽、楊家豪、陳韋安
硬體總監:呂承翰
硬體執行:呂承翰、張存宇
音樂總監:謝宗翰
聲音設計:陳宥文、石仲儒、蕭曜葦、陳盈芳、高正義、李陽丞、黃浩瑄、蔡嘉臣
影像拍攝:瑪爾克電影有限公司
資訊圖表企劃:轉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24 小時基隆事企劃:轉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你是哪種基隆魂企劃:轉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沈浸式音響系統設計:鐵吹製作
展場工務統籌:安益國際展覽股份有限公司
硬體建置工程:耀進有限公司
基隆地景掃描: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行銷統籌:蔡宜伶
展場動態影像紀錄:紀昀
特別感謝基隆文史顧問:張維真、雞籠卡米諾、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特別感謝影像素材提供:基隆市政府、中華文化總會、沿岸製作、日目視覺藝術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音樂製作協力:中國科技大學、輔仁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vent, Exhibition
Year: 2022
Location: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Kaohsiung Pier-2 Art Center

2021 DigiWave
︎︎︎︎︎︎︎︎︎︎︎︎︎︎︎︎︎︎︎︎︎︎︎︎ⒷⒶ


Digi 是手段,Wave 是思潮、流動,也是溝通。冀望透過每年的 DigiWave,針對生活裡面的一個重要議題提出大哉問。透過科技去溝通,以展覽與活動的形式去呈現,促成讓生活前進的下一波浪潮。

那些我們迫不及待進入的虛擬世界
1986 年,電玩公司 KONAMI 的一名程式工程師橋本和久,在移植遊戲 《宇宙巡航艦》的過程中,不知是遊戲太難還是技巧頗弱,為了縮減除錯(Debug)時間,在遊戲中加入了一個秘密指令「上上下下左右左右 BA」,而後在另一款遊戲《魂斗羅》發揚光大,成為許多人熟知的科樂美密技 (Konami Command)。曾經我們透過「上」「下」「左」「右」「B」「A」僅六顆按鈕,就任由意識在一個方框內的各種電子世界裡穿梭徜徉。這個方框無所不在,從客廳、桌上、街邊甚或就在你的口袋裡。幾十年間從小眾娛樂演變為現象級文化,成為當代的共同語言與記憶。有時是一個人的,有時是一群人的,有時是與陌生人的。 是歡笑、驚奇、沮喪、感動、憤怒、成就、不捨或是豁然開朗的。每次的進入與離開,我們遺留了什麼?帶走了什麼? 而為何總是那麼的迫不及待。 —— 主論述


延續 2020 DigiWave,團隊有幸再次受邀策劃 2021 年度的展覽。這是一個以科技為主軸的慶典,這次我們挑選「電玩」作為命題,從載體、玩家與遊戲設計師的視角切入,帶領觀眾觀看電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在電玩中體驗電玩

「實際體驗是理解一件事物的最好方法」,正因主題為電玩,除了理所當然的展示與活動,我們企圖打造一個純然電玩化的展覽體驗。於是著手設計一套體驗系統,將電玩中的機制散落在實境與虛擬的光譜中,從展覽內容本身延伸至城市探索,尺度隨之從一個倉庫拉開至鹽埕街區。觀眾成為玩家,展區成為遊戲場景,透過實際的遊歷其中,反思電玩、玩家、遊戲設計師乃至於真實與虛擬間的哲學,將展覽翻轉成為一個彼此關係與行為不斷流動的共感現場。






遊戲的概念一直存在人類的文明之中,是一種本質為娛樂的活動。
二戰後的科技革新,產生了電晶體、電子計算機等數位技術,
而後應用於遊戲之上,孕育出了「電玩」。
對現今文化產生了劇烈且深遠的影響。
回想,第一次打電動的記憶,
我們是透過哪個載體「開始」,「選擇」進入了哪個電玩世界。
為什麼「開始」了遊戲?而又為什麼「選擇」了那個遊戲?

—— 分區論述

START / SELECT


致敬紅白機搖桿中心的 START / SELECT 兩顆按鈕,以「選擇」作為「開始」,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兩扇門皆為入口,開門見山的賦予觀眾選擇的權利。這也是電玩中特有的一項重要核心,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而是主動的介入。

門後,是模擬鏡射的兩個空間,一端陳列電玩史上十款經典載具,而鏡射的另一端則為對應載具的話題遊戲。以『我們從哪個主機「開始」,而「選擇」了哪款遊戲』切入,引發關於電玩經驗的回憶與討論作為序曲。

呼應主視覺,使用電玩而或探討虛擬與真實議題經常使用的「紅與藍」,分別作為兩個空間的色彩主調,在動線上沿著時間軸羅列物件,輔以牆面上正反錯置的引用名言,將電玩相關的記憶、時代感、符號與典故軼事,融在一個充滿隱喻(駭客任務的紅藍藥丸、天能的旋轉門空間)的鏡像空間區塊。






我們傾好玩哪一種類型的遊戲。
又在哪些遊戲中獲得了什麼樂趣與深刻記憶。

你是哪一種玩家?

—— 分區論述

PLAYER


接續前區的電玩載體與遊戲,將焦點從物件橫移至玩家本身。Richard Bartle,世界第一個 MUD(多使用者迷宮)的共同創作者,同時也是教授的 Richard,觀察並研究玩家於遊戲中的行為,將其分為四個類型。

殺人者(Killers)
成就者(Achievers)
社交者(Socailizers)以及
探索者(Explorers)

邀請八位不同職業的名人,將其分類並進行一連串的詰問,以大面積燈片呈現這些人與電玩間的關係,於左右排開成為一個廊道,遊走之中也順勢反思自身與電玩間的關係,與那個進入虛擬世界後的另外一個自己。






90 年代,是為人稱頌的國產遊戲黃金十年,那時期由大宇資訊、智冠科技等陸續成立的遊戲公司,推出了許多經典遊戲,像是「仙劍奇俠傳」、「大富翁」以及「金庸群俠傳」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而後因為市場與產業的遷徙,台灣自製遊戲的影響力不復從前。而近年手遊與 Steam 平台的興起,除了遊戲公司外,也越來越多的獨立開發團隊投入,陸續推出了出色且多元的作品,蔚為新的氣象。

而實際的購買與體驗這些優秀作品,就是對遊戲工作者最實質的支持。

下一款打算玩的國產遊戲是什麼?

—— 分區論述

MADE IN TAIWAN


精選八款近期發行的國產遊戲,範疇從學生作品、獨立製作到商業鉅作,皆為別開生面的一時之選。觀眾透過遊玩片段理解這些遊戲的獨到之處,感受台灣遊戲工作者充沛的創作能量。





CHATROOM


一如其名,這是一個交流的場域,規劃一連串的影片放映、講座與對談,並邀請了電競選手、遊戲設計師、 YouTuber 與 Podcaster,帶領觀眾從各種不同象限切入更具深度的電玩思辨之旅。






當電玩開始,意識橫移進入虛擬世界。
時間緩慢流逝,不覺現實變化。

而這個世界的創造者 — 遊戲設計師。
將玩家的流連忘返作為己任,苦思著,美學、機制與文本間的哲學,
也隨著科技進化與社會演變,不斷的迭代演化出各種新世界。

而這些世界是如何構成,使得我們深陷其中。
又是哪些設計,令人心生嚮往著迷不已。

為何總是那麼的迫不及待?

—— 分區論述

GAME ON


連通道的彼端,座落一個透著光的門廓,成為展覽於空間、於意念的切面,門後即是電玩裡面的世界。在暗處推開門,迎來的是名為 Loading 的光亮白淨廊道。極度的亮度反差,帶來瞳孔瞬間收縮的知覺衝擊,作為進入虛擬世界的開場儀式。

觀眾在這個過渡廊道裡,登入以 LINE APP 打造的體驗介面,創建虛擬角色並理解流程與機制。離開廊道,轉身進入的即是 Game On 主區,這是一個電玩化的虛實整合現場。空間上,於前後端景牆面展示著各種構成電玩的機制元素,一個 12 米見方的大型天幕於其上,象徵這是一個螢幕之下的虛擬世界。

體驗由二十個關卡組成,一部分必須於手機輸入由 ↑↓←→AB 所組成的四位代碼進入,代碼以不同的找尋難度散落於展區之中。而進入後皆是呼應遊戲機制所設計的內容,透過實際的體驗來理解電玩本身。關卡部分可獨立完成,部分是多人競合,或是必須發動社交手段,再現不同類型遊戲中的玩家關係。這個以機制堆疊的電玩式結構,將觀眾的選擇權極大化,並隨機的與現場的參與者重新建立關係。將展覽轉化成為一個有機體、上演著一幕幕獨有的歷程。許多人因此沈溺其中,忘卻時間,進入全然的 FLOW 狀態。





在螢幕的背後,
是一個以娛樂為名的虛擬城邦。

這裡是逃離現實的入口。

但,隨著各種世界越趨成熟且完整。
曾經以為的架空設定,其實存在著確切的感知與體驗。
而在裡面,有著真實的關係與記憶。

回神驚覺,這個入口不是一個切換世界的門,
是將兩端連接並彼此影響的通道。

兩端漸漸模糊,已密不可分。

—— Ready to Start 論述

READY TO START


每半小時於天幕播映的影像作品 Ready to Start,串起展覽脈絡,翻開各種關於電玩的視覺記憶。仰望的觀看模式加上環繞式的聲響,成為一場情緒豐沛的感知洗禮。





展覽支線 - 鹽埕 20 合 1


有別於主展場帶領觀眾層層遞進電玩的核心,延伸規劃了一個將散策遊戲化的實境體驗。集結鹽埕區 20 個特色點位,一如電玩合卡,透過 LINE APP 的整合,每個地點都成為一款別具風格的小遊戲。於過程中觀眾將以全新的視野探索老區的風華紋理與再造現場,而更迷人的是街區居民與玩家間產生的各種交流。






位元嘻哈 - Ⓑeat Ⓑit Ⓑeat


Leo 王 Feat PUZZLEMAN

於獨特氛圍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作為舞台,由金曲歌王 Leo 王與台灣 Finger Drumming 代表 PUZZLEMAN 聯乘合作,以「電玩」作為主軸,遊戲機成為演出樂器,重組經典歌曲,翻玩表演內容。加上導入 5G 技術的「共同在場」實驗應用,串連不同的高雄場景。






2021 DigiWave ︎︎︎︎︎︎︎︎︎︎︎︎︎︎︎︎︎︎︎︎︎︎︎︎ⒷⒶ






2021 DigiWave - ︎︎︎︎︎︎︎︎︎︎︎︎︎︎︎︎︎︎︎︎︎︎︎︎ⒷⒶ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經濟部工業局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策展單位:臺灣產學策進會、叁式
協辦單位:叁捌地方生活
指定投影機品牌:Panasonic
參展單位:Team9、智崴資訊、 赤燭遊戲、信仰遊戲、柒伍壹遊戲、SIGONO、 南瓜虛擬科技、 宇峻奧汀、 中華網龍、華泰行、舊遊戲時代、Giloo 紀實影音、BLINKWORKS LTD、啾啾鞋
對談講者: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張志祺、GamerBee、施俞如、李勇霆、程思源、陳威帆、林業軒
贊助單位:Giloo 紀實影音、LINE、冠嘉系統科技有限公司、VR 體感劇院、華泰行、舊遊戲時代


策展人:曾煒傑
品牌統籌:趙逸秋、吳淑靖
專案經理:陳威廷
藝術總監:何庭安
視覺設計:何庭安、顏晧真、江家伶、黃偉哲、李若菩、黃群傑
介面設計:江家伶、何庭安、黃偉哲
技術總監:楊家豪
程式開發設計:蔡佳礽、楊家豪、張存宇
硬體總監:呂承翰
硬體執行:呂承翰、張存宇
沈浸式音響系統設計及執行:鐵吹製作
硬體建置工程:冠嘉系統科技有限公司
空間設計:山陽山陰
展場工務統籌:有用設計
執行企劃:曾煒傑、曹家寧、張存宇、山陽山陰、陳子昀、張楷翊
內容諮詢:Game 話不加醬、陳威帆、張志祺、吳彥鋒
行銷統籌:蔡宜伶、莊虎牙
社群行銷:蔡宜伶、莊虎牙、蘇心怡
公關統籌:紀婉婷、張文殊
展務營運:陳威廷、林家蔚、張楷翊、黃薇如
展務執行:林家蔚、林慧婷、李燕萍、李佳蓉、黃品瑜、謝承芳、汪乃心、陳佳玉、鄭伃涵
展場靜態影像紀錄:李易暹 、顏歸真、曾國書、郭濬緯

展場動態影像紀錄:李金勳、陳弘軒、陳俊甫、高偉鳴
影像剪接:李金勳
特別感謝:陳其邁、廖泰翔、迪拉胖、Ru味春捲、張志祺、詹朴、貝莉莓、鄭宜農、劉真蓉、辜達齊、劉威利、陳韋安、王宏煒、賴柏榕、王瀚宇、湯鈞傑、楊適維、楊曜任、陳廷愷、吳思慧、余欣蓬、陳炯廷、董哲延、語聲者王喬蕎、嚴堯瀚、張家兄弟、張漢杰
顧展人員:黃若嘉 、陳玟寧 、李虹蒲 、戴瑋庭、羅政樺 、陳嘉妤、陳姿妤 、黃宜家、王渝茜、張家禎、蘇子雯、蘇子雯、陳彥宇、李鈺慈、王紫縈、吳沛璇、侯宇哲、郭岱昀、黃鈺雯、洪楦宜、黃琪崴、黃勝崴、紀萱、蕭玉欣、江珮綺、鍾佳穎、王可媗、范原銓、詹貞蘭、蔡品萱、何盈柔、劉千嘉、陳采伶、李燕如、徐如盈、吳文瑄、林意然、賴韻芮、郭晴欣、徐子濯、劉思霈、張芝維、張秀榕、鄭偉婷、張瑜、熊翊廷、呂家宜、鄭美儀、陳涵娟、陳仲孝、王冠詠、高志豪、黃宜家、戴瑋庭、陳嘉妤、陳玟寧、黃若嘉、劉逸涵

Ready to Start


製作人:何庭安
創意總監:曾煒傑
藝術總監:何庭安
技術總監:吳克軍
執行導演:紀昀
動態影像設計:吳克軍、何庭安、顏晧真、黃偉哲
編曲/混音:黃鎮洋
360 攝影:溫崇涵

位元嘻哈 Ⓑeat Ⓑit Ⓑeat


製作人:呂承翰
藝術總監:何庭安
創意總監:曾煒傑
演出藝人:Leo王、PUZZLEMAN
動態影像設計:柚子、顏晧真、李若菩
視覺現場演出:柚子
技術總監:吳思蔚
舞台硬體統籌與執行:鐵吹製作
程式開發設計:吳思蔚、蔡佳礽、楊家豪
硬體總監:呂承翰
系統規劃:呂承翰、張存宇
網路工程:洋洋實業有限公司

鹽埕 20 合 1


策展單位:叁捌地方生活
策展顧問:叁式 Ultra Combos
策展人:邱承漢
初期發想:盧映竹
創意設計:曾國鈞
企劃執行:蘇眉桂
程式開發設計:陳廷愷、蔡佳礽、楊家豪
店家洽談:曾國鈞、蘇眉桂、羅文昕
NPC協力:林杰慷
特別感謝擔任NPC的鹽埕鄉親們與店家:
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所有攤商與店家、Booking、廢墟 bar、高鈺鈕釦、泰昌西服、金樹帽蓆行、三山國王廟、老耄、超級鳥百貨、沙多宮、信東食品行、 佬掉牙、正麗髮型、空腹虫大酒家、銀座聚場、新樂里廖明烈里長
特別感謝提供玩家回血回魂的補給站店家:
阿貴虱目魚店、姊妹老五冷飲早餐店、山壹旗魚食製所、小堤咖啡
港園牛肉麵、崛江麵、阿英排骨飯、永和小籠包、香茗茶行
李家圓仔冰、阿男燒烤、大胖豬油拌麵、酒場清志郎
喵姨蛋餅、50年杏仁茶、高雄婆婆冰、阿綿手工麻糬
老屁股音樂屋、純愛氷菓室 PUPPY LOVE、牛津啤酒屋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娛樂 / 溝通傳達  
Category: Branding / Event

Client: 康泰納仕 Condé Nast TAIWAN
Year: 2021
Location: AMBI SPACE ONE / 松山文創園區


Taipei Fashion Week SS22
臺北時裝週開幕秀 SS22


2022 春夏臺北時裝週開幕秀,以「跨越:時尚與藝術匯流」為主題,邀請六組臺灣設計師品牌:UUIN、INF、AustinW、C JEAN、DAMUR 與 Just in XX,分別藝術家合作打造人體與空間、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沉浸式體驗。

然而,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整合這六組風格截然不同的6組設計師與藝術家加以串連,並在兩地打造不同體驗感受的沉浸式場域,在在考驗美學與技術的整合功力。因此,我們很榮幸受到康泰納仕的邀請,為此次時裝週打造完整的舞台視覺與體驗設計。





時空的重構與流動

兩地共演,六組設計師,六位藝術家
作品是藝術家靈魂的結晶、服裝則是設計師內在世界的展現。要將六組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合作成果,完整地呈現在同一場展演,所需要的不只是具體的場地、音樂與燈光,而是能夠反覆穿梭於不同宇宙之間的核心概念。

服裝設計的精神在以人體為畫布,架構出獨屬於「穿著」形式的作品,而與藝術家的合作,則在這世界裡滴入了新的酵素,催化出嶄新的審美世界觀。 每組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合作,都將各自催生化學變化,打造獨屬於此他們的宇宙。



時裝週開幕秀體驗腳本
我們把6組設計師與藝術家創作的呈現,想像成在觀測不同宇宙。我們試圖在這些宇宙中做了時空重構的嫁接,從幽暗流動的地底、到冷凝玉石鏗鏘敲擊的岩穴、穿越不安構成的黑雲與轟鳴,再淺入歇斯底里的粒子宇宙、千萬絲線的交纏,直至流動綿延不斷的夢境。

為了為了探尋遙遠的文明,我們將在兩座會場同時安排觀測站,將來自兩處的聲音與空間重複疊合,以數位作為打通的鑰匙,以模特兒作為穿越蟲洞的旅人,在兩個鏡射的現實之間不斷的流動,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在這些宇宙之間來回觀測,逐宕失返於數位重構的時空之中。透過不同設計師主題影像的切換,觀眾可以體驗在微觀與宏觀、現實與異世界之間穿梭的旅程。

位於臺北101双融域展演空間的《跨越:時尚與藝術匯流》,是一個能夠以360度投影,為觀眾營造宛如置身於異世界體驗的場域,為了營造完整的體驗,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在呈現6組設計師與藝術家作品之餘,維持在空間中所建構出來的沉浸式世界。

而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交匯:音樂與時尚饗宴》則是利用高解析度的影像,讓觀眾可以有如「觀測」玻璃窗內的現場演出一般,同步欣賞另一個場域的時裝展演。與觀看實況轉播不同的是,松山文創園區的影像是藉由5G網路完全同步的實時(Real time)、精準比例(Accurate Perspective)呈現,搭配歌手蔡健雅的現場演出,營造打開蟲洞遙觀另一個宇宙的時裝秀體驗。


UUIN ✕ 江凱俊



UUIN 是由三位設計師共同成立的服裝品牌,取三位設計師姓氏字母融合成品牌名稱,試圖帶給消費者洗鍊自在的身體美學。江凱群是臺灣新生代採用馬賽克鑲嵌畫的藝術家。

本次組合的視覺亮點是「東海岸的大理石與臺灣閃玉」。花蓮縣的豐田地方誌,彷彿化為一匹人文地理的綢緞。他們將馬賽克及玉片翻轉為布花,再與UUIN的服裝概念結合,由解構、拼貼的過程,呈現服裝與藝術跨界的完整性。


INF ✕ 角斯



INF 擅長解構風格,將正統版型拆解重塑,勾勒出可變形且「一衣多穿」的系列作品,角斯則耕耘臺灣在地故事,創作中帶有傳說、神話、怪誕、奇想、妖怪、神明等元素。

此次合作來自於設計師與藝術家對臺灣妖怪與鄉野奇譚的喜愛,結合在地的民間傳說與時尚,透過兩方的解構與重塑,賦予這些故事嶄新的樣貌和不同的核心精神。

Austin.W ✕ 羅得嘉



AUSTIN.W 創辦人吳日云攜手亞斯伯格症藝術家羅得嘉,將彼此的思路交互疊加,以人為中心思考,設計推出西裝元素概念的膠囊系列。在2D 平面、3D 立面的虛實轉換中,看見有別於過去圖像的傳達,以雷射切割、同色線稿刺繡、透明壓克力異素材、多樣貌的材質實驗與成品式印花,以探索跨界與時尚。


DAMUR ✕ 吳東龍


#DAMUR將藝術家吳東龍的作品中想表現的內在精神換一個傳達方式,進而告訴大眾儘管很多事情從正面看似明朗,卻不能輕易下定論。模特兒走向觀眾時,藝術家的油畫作品投影在純色、大面積的布料上,基底簡約卻在燈光投射下綻放優雅;背面則用印花、拼布等技術重造畫作上的符號,當模特兒背對觀眾退場時,在純粹白光的襯托下,觀眾才能一覽背面帶有俐落性格的符號。整個系列都使用誇張的輪廓,增加可投影的面積,進而將藝術品的存在感最大化,呈現出融合的火花。

C JEAN ✕ 天染工坊


C JEAN 設計師簡君嫄透過服裝探討各種環境議題,反映生命與大自然的連結。天染工坊三十多年來積極投入天然染料與染織工藝的研發。此次主題為 Moment(瞬間),以曇花為主要敘事體講述生命的本質,在永恆的宇宙裡,生命如曇花美好,卻瞬間凋零。此系列作品與天染工坊跨界合作,運用天然纖維布料與從植物萃取之天然染料製作,並採縫、紥、綁、提浸等防染技術,控制染液滲透的效果,以定位染與多色分版再組裝的概念,將雙方的永續精神以精緻時尚呈現。



Just in XX ✕ 江賢二


Just in XX 擅長透過設計將高級時裝與臺灣藝術、工藝與文化完美結合永續概念融入創作;江賢二為當代藝術大師,一生透過創作,構築一個自我滿全的精神性世界 「極境」,做為其內心的嚮往與歸屬,同時透過這樣的神聖空間,確認其「淨化世界(人心)」之存在信念。本季臺北時裝週開幕秀,周裕穎將展示與臺灣當代藝術大師江賢二聯名合作的全新藝術跨界系列,以北美館回顧展中的新作「四季」以及長達五十五年的藝術創作歷程從「淨化之夜」、 「百年廟」、「銀湖」到繽紛的「比西里岸之夢」等饒富魅力的代表性作品為靈感,以服裝系列詮釋江賢二老師從封窗時期到移居臺東後的作品,激盪藝術與時尚的新視野。




體驗本位的設計方式

一場時裝週的開幕秀涵蓋大量的分工,我們的立場是「體驗」本位。

當我們在臺北101的舞台上切換不同設計師、轉換不同作品、觀眾移駕到不同宇宙的時候,為了維持一致的氛圍,我們希望不產生任何的斷裂感。為此,在視覺設計中我們盡量避免了太過明亮的用色,避免大面積的佈白。

而蔡健雅在松山文創園區演唱的畫面與聲音,也同樣會以實時的方式傳回双融域,成為大秀壓軸的演出亮點,為現場觀眾營造有如觀看現場演出的感受,完成名符其實的「異地共演」,我們必須審視現場所有的配置是否一致。從觀眾的座位、攝影機的機位,到服裝走秀時的數位視覺,都必須由我們居中協調,沉浸式展演與時裝品牌所擅長的時裝秀,在製作上所需留意的細節差異甚大,因為沉浸式體驗所策重的,是整個空間給予觀眾的感受,而不是單純地呈現服裝。

我們以往參與的數位創作,多半是為舞蹈演出製作數位互動內容,而舞蹈表演的數位的「Wow moment」,通常只有幾分鐘,但這次開幕秀時間超過半小時,而且每組服裝都要有自己的Highlight,所以整體的情緒,不可能由低至高,否則就會犧牲部份的設計師。

最終,這場開幕秀是由叁式、設計師、藝術家三方共同完成的創作。藉由來回溝通,我們得以看到彼此眼中所看見的宇宙,是個異常但有趣的經驗。






臺北時裝週開幕秀 SS22


互動視覺設計、技術統整:叁式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文化部,經濟部,原民會,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文化局
聯合主辦單位:教育部,高雄市政府
策劃執行單位:樺舍全媒體整合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
製作人:何庭安
專案管理:劉威利
創意總監:曾煒傑
藝術總監:何庭安
技術總監:吳克軍
硬體總監:張存宇
空間執行:台灣筆克
創意企劃:曾煒傑,曹家寧
視覺設計:何庭安,顏晧真,蔡佳礽,楊家豪,吳克軍,鄭詒謙
程式開發:吳克軍,楊家豪
硬體技術執行:張存宇,呂承翰
音樂設計:DJ QuestionMark
轉播團隊:正點錄影傳播有限公司
舞台監督:許正蕾
秀導:時家寧
進場協力:黃群傑
展出品牌:UUIN,INF,Austin.W,#DAMUR,C JEAN,JustInXX
展出藝術家:江凱群,角斯,羅得嘉,吳東龍,天染工坊,江賢二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溝通 / 數位整合 
Category: Branding / Exhibition / Total Experience
Client: 巨大集團
Agency: 卡爾吉特
Year: 2020
Location: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Cycling Culture Museum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由巨大集團興建的「自行車文化探索館」於 2020 年正式揭幕啟用,此為全世界第一座融合自行車文化與數位體驗的博物館,廣達 1100 坪,共設有 8 個展覽廳,以宏觀視野,從歷史出發,透過沿革、科學、工藝、情境、人因,乃至於城市政策等多種角度,具象傳遞自行車文化的各式樣貌,循序漸進地將自行車文化介紹給全世界。
由於博物館的量體巨大,且乘載內容豐富而深遠,為了妥善的在空間中鋪陳不同維度的資訊,需要從品牌的眼光出發,以通透的觀點爬梳觀展體驗。叁式團隊因此獲得卡爾吉特的邀約,成為詮釋全館數位體驗的團隊。我們將從使用者體驗出發、揉合科技與美學,透過數量龐然可觀的互動設計、裝置設計、動態設計與沉浸式體驗劇場,期許來訪的遊客們得以進入自行車文化的世界。





兼容文化推廣
與品牌觀點的設計語言

一間講述自行車文化的博物館,在大眾認知中,會直覺的聯想,搜羅各式古今車種、整理過去發展的歷史軌跡等,似乎一切與「過往、車」不脫關係;但透過數位科技的加入,得以將光譜拉向「未來、人」,將參觀體驗更趨個人化、參與性與打開感官。我們企圖極大化數位特質,揉合內容與身體感知,進行一趟自行車文化的觀展旅程。

在過往,自行車被僅僅視為一種代步工具。然而如今在通勤工具不斷汰換窮追猛趕的現代,騎乘自行車早已不只是移動的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透過踩踏發生的種種人際互動、自我挑戰,甚至是透過騎行實踐生活哲學的延伸,自行車提供了一個適當的速度,為人們提供一個不疾不徐的生活提案。

延續這樣的初衷,我們希望在經歷完全館的體驗之後,能深刻的被自行車的文化所渲染,並從中得到對於生活方式的反思。





從數位體驗出發的流程

有別以往感官導向的數位體驗,這次的任務需整合空間敘事,內容溝通以及品牌詮釋,且必須滿足各種不同需求與喜好的族群。團隊對於館方與各式觀眾必須要進行更深刻的同理,定義出較為通盤且全面的策略,並驗證體驗的詮釋符合設定主軸。此次我們啟用了 Design Thinking 與 UX 流程,在龐大且複雜的任務中確保「創新中的良好體驗」。






見證自行車的
誕生與崛起


時光廊道 Hall of Circular History


在走入自行車博物館的大門,穿越黑暗的廊道之後,靜佇眼前的是生產於 1817 年的第一輛可轉向雙輪車。要完整地見證自行車 200 多年的歷史,我們從這裡開始娓娓談起。為了講述這段歷史,我們將全廳規畫成一條循序漸進的故事軸,經典款自行車上方的牆面都化作投影幕,透過動態影像與燈光的引導,遊客們可以親睹百年來自行車的發展脈絡,一步步見證它們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展廳的四周也建置著一座座透過旋鈕觀覽的互動機台,藉由不斷地滾動,推進著歷史的演進。







將自行車逐步拆解細分
的學習過程

科學與工藝 Science & Techonologies


現代自行車的樣貌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

在見證了自行車的發展歷史之後,觀眾對於它們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已有初步的認知,但是為什麼自行車利用兩個輪子,就能保持平衡且快速前進?它們的材質、車架、車輪及各類零件等等都是如何決定的?這一廳的任務,便是帶領觀眾從摸索著基礎物理、直至材質的選擇、工藝的轉變,未來流行趨勢,甚至讓觀眾親自參與新款車架的設計,學習自行車的設計是如何從一個個微小的決策影響著騎乘的世界。

要訴說這些相對生硬冷澀的科技,除了將各種知識攤開在觀眾眼前,勢必有更加寓教於樂的方法,互動設計便在此發揮它極大的優勢。我們嘗試不只是將知識趣味化、平易化,而是引導觀眾從「觸摸」體驗到材質的差異,從「拉動」感受到騎乘斜坡造成的阻力,從「風動」真實見識空氣對於車架產生的風阻,從「透視」看見車架製作的嚴謹結構,從「轉動」感受不同齒盤的差異,甚至是讓觀眾自行從頭設計一組車架,並上傳給電腦分析結構,由淺入深的理解自行車世界的基礎科學。








參與國際賽事的競賽殿堂

競賽殿堂 Road Racing Palace


自行車的流行來自於專業競賽的發展,從公路環法賽開始,自行車跳脫代步框架,成為了主流運動。公路自行車選手使勁全力、爆發體力,結合夥伴間的團體力量或運用策略,每秒間衝刺決勝關鍵。透過 VR 騎乘體驗,透過「模擬任務」的設定,讓觀眾以最置身其中的方式感受賽事強度與情境,進而理解規則與觀賽樂趣。








置身其中的山林體驗

山林騎跡 Mountain Biking


在眾多自行車的種類中,Mountain Bike(登山車)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族群。所謂的登山車只是越野車的支項,其實整個體系還包含了:越野登山車、場地越野車、多功能越野車,甚至更有針對下坡比賽專用的下坡越野車。在此廳中,觀眾得以體驗職業車手穿梭山林、坡度攀爬、高速俯衝的奔馳快感,多樣的登山車運動,越野、林道、下坡,考驗著登山車騎士的耐力、專注力及操縱技巧,騎乘當下的全神貫注,享受自由穿梭曠野山林間的順暢。








量身打造的人本設計

騎創自我 Right Ride


自行車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身材、個性與喜好都是獨一無二,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你、我,究竟如何選擇一輛適合的自行車?而除了通勤之外,是否還有有其他方式、工具、路徑,還能開拓更多的自行車騎乘樂趣。








打造一個
自行車友善的城市

城市悠遊 Bike-Friendly City


從都市環境的視角出發,我們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自行車友善的城市?考量道路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交通工具轉乘、自行車交通法規的設立等,除了政府的用心規劃,需要所有人一同創造,創造人車共享的友善環境。

為此,我們設計多座深入淺出的互動展區,從自行車的用路禮儀、行車安全距離、正確的自行車手勢,直到介紹世界上各大自行車友善的城市為舉例,以巨大的自行車友善城市的模型總結。觀眾們可以操作模型上的介面呼喚小自行車,帶來與自行車有關的各種大數據,包含環境氣候、社會經濟、時間與空間、能源與資源等。

在展區的結尾,我們安置了三座問卷互動機台,以是非、選擇、問答的方式,收集所有來到博物館的觀眾們的意見,以海量的答案為大數據,給公部門在未來規劃自行車友善城市時的參考。








沈浸包覆的五感劇院

未來騎想


經歷一系列博物館的體驗後,在自行車旅程的最末,我們需要給觀眾一個回顧性的總結,讓他們有亟欲體驗騎上自行車的情緒;為此我們打造了八分鐘的沈浸式劇場,透過影像、聲音、風流、氣味與互動設計,包覆地模擬騎行的速度感、生活感與馳騁感,打造自行車文化的各種面貌。






用喜歡的速度向前

談到打造博物館的初心,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先生曾說:「希望它啟動大家對於騎行和探索的熱情,並扮演最好的嚮導」,我們相信這無疑是眾多車友對於自行車文化的極大願望。

不過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目標對象不只是車友,而是所有有機會更了解自行車、喜歡上自行車、進而愛上自行車的大眾們。自行車早已不只是移動工具的一種選擇,更是人們情感的夥伴,各種人際互動、自我挑戰,甚或是尋找生命的自我實現,自行車提供了一個適當的速度。

至此,自行車文化已躍然紙上,透過理解經由感受,我們希望經由這趟旅程,在未來你可以納入其中一種情境於生活中,透過自己的腳,用自己喜歡的速度前進。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互動視覺設計、技術統整:叁式有限公司
客戶:巨大集團
代理商:卡爾吉特
專案管理:劉威利
製作人:楊家豪
創意總監:曾煒傑
藝術總監:何庭安
技術總監:吳思蔚
硬體總監:賴柏榕
程式開發設計:吳思蔚、陳韋安、楊家豪、莊欣慈
創意企劃:曾煒傑、劉威利、曹家寧
視覺設計:江家伶、顏晧真、黃偉哲、何庭安、吳克軍、曹家寧、王蓓恩、吳欣鎂、張立薇、彭子軒
視覺協力:紀昀、張玉典、余孟軒、楊承勳、林姿吟、劉怡聖、蕪花菓創意、黃翰麒、吳汶茜
使用者介面設計:何庭安、江家伶、顏晧真、黃偉哲、曹家寧、王蓓恩
影像團隊:波谷影片有限公司(王詮勝、鄭鈺馨、林惠萍、陳若雅、楊凱琪、李婉甄、胡世山、紅隼影像、龍飛、李廷騏、陳星豪、張育甄、杜詩仁、宏達數位、鴻臣影視、張董工作室、遇見未來、張博暉、陳韶華、意象影像)、問紀有限公司、陳定南、李旻薐
動畫設計:顏晧真、何庭安、江家伶、黃偉哲、MIXCODE(柯鈞譯、李孟栩、林芷君、朱韻璇、曾子庭、薛會宇、林俞萍、江道欣、陳安)、深淵、鄭琪馨、張玉典
技術執行:賴柏榕、張存宇、李亭諭
機構設計執行:賴柏榕、邱梁鈞、黃彥翔、楊傑文、林家蔚、穀米機工廠、東煥科技、藝科資訊工作室、鴻匠科技、鋒瑩鐵材、澄宇空間藝術、趙偉森
進場協力:吳雨青、楊傑文、林家蔚、宋佳芸、吳欣鎂、李亭諭、呂承翰、張立薇
投影機工程:青田系統科技
音響系統工程:上經緯系統科技
燈光設計:陳大再
音樂和音效設計:樂福樓商行、黃鎮洋、有自己的錄音室、Ń7ä
口白人聲:謝佳璋、郭蔓萱、任書欣、王超盟
使用者體驗顧問:吳丹文
文案翻譯:黃楀洋
空間執行:卡爾吉特
影像紀錄:張伯瑞、蔡孟庭、游宗原、梁發侃、許員福、陳俊偉、莊定一
特別感謝:宋伊婕、王宏煒、呂雅筑、呂妙盈、許芳境、何晉倫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vent

Client: Gogoro
Year: 2021
Location: App Store / Pop up store

App download link: Gogoro MixDance (iOS only)

#AR
#App #Kiosk

#人體偵測

#MixDance
#GogoroVIVAMIX
#隨變我都行

Gogoro MixDance


2021 第一季,Gogoro 發表了全新車款 — VIVA MIX。

以「混搭」風格為核心的車款,提供六款車色、專屬音樂、個性化配件,讓騎車成為生活風格的延伸。更打造出「Mix 魔人」的角色,將車款精神擬人化,讓民眾感受角色的舞動多變時,加深對車款的印象。

  • 車款個性成為數位玩樂體驗

我們以 Mix 魔人「音樂」、「舞蹈」、「變身」的特色為原則,挑選出貼合的數位載體。為了變身後能自由舞動,選擇 iOS ARKit 骨架追蹤技術,透過 App 讓使用者在生活中隨時能發揮創意。同時也顧慮到 App 僅支援 iOS 系統,亦提供民眾至「Club Mix 品牌概念快閃店」體驗的選擇。




  • 透過 AR 變身,隨音樂舞動

將相機後鏡對準活潑愛跳舞的朋友,MixDance 透過 AR 將朋友變身為 Mix 魔人,讓朋友跟著音樂擺動。因應車款「個人化」「活潑」特性,色彩採樣自身上的衣服顏色,也提供多種造型,更設定了 25 個隨機任務,於拍攝時隨機出現,在有限時間內,考驗大家的創意極限。








介面設計

為呈現「玩樂」的關鍵特質,首要任務是讓使用者直覺地完成挑戰。因此,我們採用既有攝影介面的操作習慣,精簡體驗流程,降低初次使用者的學習曲線,有助於快速、直覺地參與活動挑戰。


體驗流程 User Flow



圖框樣式 Filter Style





教學頁面設計

教學頁面是使用者對 App 第一印象,由律動的 Mix 魔人加上對話框,生動的介紹手法,讓使用者快速輕鬆地融入體驗。嘗試頁面切換時,為流暢地呈現連續動態,程式自動運算兩個動作間的內差,讓角色任意遊走在每個畫面中,想怎麼切換都行!







造型元件

由 Gogoro 車隨機零件組成的 Mix 魔人,造型上必須建立「車零件」與「人體結構」的對應關係。先設定身體主要結構與四肢造型後,再加上部分的幾何造型,隨機填補主結構的縫隙處。元件色彩也吸取自個人的服裝色彩做變化,使附著於身上的元件更加個人化。









偵測動態

使用最新身體追蹤技術呈現 AR 效果。在動態設計上,活潑化「組成」的過程,當畫面中偵測到人體骨架時,散佈在空氣中的元件將快速聚集,使用者離開畫面後,元件也會失去重力,被彈回空氣中緩緩飄移。




AR 技術

為了讓更多人能體驗,提供 App 和 Kiosk 兩種載體。

過程中為了讓角色貼合使用者,困難的地方在於,骨架資訊於每個平台提供的節點位置及數量皆不同,不同模型間的 Rigging 方式也不盡相同。

iOS App 上使用 ARKit 提供的骨架資訊控制角色,透過 Meshing 以及 Light Estimation 讓虛擬角色更融合現實,提升沉浸感。Kiosk 則是選擇 Kinect V2 作為骨架偵測的 Sensor,以及內建的 Gesture 讓使用者可以直覺地透過肢體動作開始遊戲。

Visual Gesture Build training


骨架偵測 Body Tracking

ARKit Body Tracking
Image Credit: Apple 






前期研究 & 過程紀錄









Gogoro MixDance


客戶:Gogoro
總策劃:Gogoro Creative Team
執行製作:叁式 Ultra Combos
專案管理:賴柏榕
製作人:楊家豪
創意總監:曹家寧
藝術總監:江家伶
技術總監:楊家豪
硬體總監:賴柏榕
程式開發設計:楊家豪、吳克軍
介面視覺設計:江家伶、黃松威
3D 物件 & 動畫設計:顏晧真
技術助理:宋佳芸
角色原型設計:MIXCODE / 曾子庭、林揚軒
音樂設計:YUNG BAE
音樂剪輯與音樂設計:HYPERLUNG STUDIO / 彭郁哲
展場設計:KY-POST 光洋波斯特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 Entertainment
Category: Branding / Event

Client: Gogoro
Year: 2021
Location: 南港展覽館 Taipei Nangan Exhibition Center


#GenerativeArt
#Installation

#Projection Mapping

#AGV #Stage Design
#Motion Graphics
#Motion Capture
#Lighting Design

Gogoro VIVA MIX Smart Runway Show
Gogoro VIVA MIX 新車發表會


2021 第一季,Gogoro 發表了全新車款 — VIVA MIX。
一如其名強調混搭精神,兼具以往車型的特點,也一貫在騎乘體驗科技上持續突破,更加入 POP 個性化配件系統,與結合音樂主題元素的多款車色,自我風格更加鮮明。VIVA MIX 是近期 Gogoro 平衡市場需求、使用者體驗與品牌價值的巔峰之作。而 Gogoro 邀請團隊一起共同策劃此車款登場秀。






車做為主體的時尚秀 ─
「智慧」與「百變」並陳的呈現

為呈現「智慧」這個關鍵特質。團隊聯手 Gogoro 將工廠產線上的無人搬運車 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作為載具,精準的將新車依照安排的動線進退場,一如伸展台上的模特兒。
而「百變」則由 Gogoro 的設計部門特別設定了四大主題「Rainbow」、「Earthy」、「Grey」、「Alive」,訂製了有別於量產車的特殊 24 款車色,彰顯 VIVA MIX 車系於表現上的多元與可能性。



早期設計草圖 Early Design Sketchs



魔人素材 Dancing Mojo


音樂視覺化素材 Visual ID


  • 合聲白 Acappella White


  • 饒舌紅 Rap Red


  • 雷鬼棕 Reggae Hazel
  • 節奏灰 Beatbox Grey


  • 放克紫 Funk Purple


  • 電音藍 Techno Blue



Rainbow



Earthy




Grey



Alive




從神秘科幻到絢麗色彩

因應品牌既有形象與此次發表車款的特性,設計上設定登場秀的情緒鋪陳,從較神秘的科幻語言起始,走向繽紛的主題色彩。
表演的開場,以局部的燈光起始,逐步的揭示空間的深與廣,透過螢幕蔓延延伸成虛擬化(3D Wireframe)空間,堆疊科技感與期待情緒。節奏加劇的同時,色彩入侵解構重組為彩色世界,接續車款進場,各式主題車色的 VIVA MIX 隨音樂出場,最後在派對般的慶典氛圍謝幕收場。 






逼近現場體驗的設計工具

一個 7,560 平方公尺的空間,從無到有的建造。為了拼湊觀眾、AGV、VIVA MIX、燈光、LED、投影等不同特質媒材在空間中的對應關係,我們藉由 3D 遊戲引擎 Unity 打造一個模擬器,盡可能還原現場樣貌,讓想像得以具象化。
透過一連串的實驗與統計,在模擬器中還原了 AGV 於真實世界的物理特性與參數。視覺工作者透過模擬器,可以從觀眾的視野出發,細緻的微調每個媒材之間的節奏與平衡。兩個月的製作過程中,各單位依賴逼近真實的模擬器畫面,來回溝通,聚焦想像。





魔法般的空間渲染體驗

騎乘時,除了感受車款本身的操控與舒適性外。於發表會現場,我們打造了一個以「Total Magic」為概念的互動騎乘體驗 。將 VIVA MIX 的六款色系,簡化成垂直與水平的直線,交錯構成極致純粹的色塊,當不同色系 VIVA MIX 移動時,透過感測器偵測到顏色變化,觸發投影色塊翻轉整個空間,產生漸層光譜,突破數位與實體之間的界線。



共創模式

這次合作,流程上各自從「科技體驗」與「品牌美學」提出觀點來回擺盪,深度的共創協做,使得呈現的媒材與主題扣合著品牌的溝通策略與語彙。




Gogoro VIVA MIX Smart Runway Show


客戶:Gogoro
總策劃:Gogoro Creative Team
導演暨執行製作:叁式 Ultra Combos
專案管理:劉威利
製作人:吳思蔚
創意總監:曾煒傑
藝術總監:何庭安
技術總監:吳思蔚
硬體總監:張存宇
空間執行:乙梵設計
程式開發設計:吳思蔚、楊家豪、陳韋安(@chwan1)、蔡佳礽
Timecode 程式開發設計:陳韋安
動態視覺設計:何庭安、顏晧真、江家伶、谷汩文化 Group.G、鄭詒謙、混合編碼 Mix Code
演算視覺設計:吳克軍
AGV 軌道規劃與編排設計:黃偉哲
AGV 系統技術指導:易控機器人
AGV 系統設計及執行:蔡佳礽、陳韋安、宋佳芸、吳思蔚
硬體技術執行:張存宇、呂承翰、宋佳芸 、林家蔚
執行協力:賴柏榕、黃薇如、陳信廷、應奇峰、黃松威
動態捕捉:夢想動畫 MoonShine Animation
燈光設計:Rokerfly Design
音樂設計:DJ QuestionMark
舞台監督:許正蕾
出車秀影像執行:陳韋安
影像紀錄:問紀 Asking Gee
影像剪接:紀昀 Asking Gee、陳定南
舞蹈:小事製作 Les Petites Choses Production
導播團隊:YAHOO TV
網路工程:可立可 KlickKlack
車手經紀:口口廣告(Hugo、苗靖雯、徐珍)
車手 : 楊博丞、黃珮琪、蔡萱潔、黃君婷、周易儒、奈特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Artwork,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vent, Exhibition

Year: 2020
Veneu: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Kaohsiung Pier-2 Art Center

.
#Laser
#GenerativeArt
#Installation

2020 DigiWave - 無條件進位 CeilToInt();


團隊有幸獲邀策劃「 2020 DigiWave 無條件進位 CeilToInt();」,這是一個以科技為主軸的慶典。通常我們會婉拒策劃活動的委託,希望把能量專心置放於創作與製作。但這次活動以「科技」與「慶典」作為交集,於是我們動搖了。

「科技」,一直是團隊非常關注的事,不管在何種面向。所以更加清楚,對於未來的幻想,是科技不斷向前的核心動能。因此我們提出了「無條件進位」這個概念,向那些義無反顧前往未來想像的創作者與實踐者們致敬。也希望帶領觀眾踏入科幻世界觀的奇妙時刻。

於此概念下,我們拋出了四個未來事件作為提問:
「無法辨識機器或人的那一刻」,「身體可以任意定義的那一刻」,「無法分辨真實虛擬的那一刻」,「發現宇宙其他文明的那一刻」 去假設科技導致的某個事件或情境,並邀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展出, 而我們則執行了一個新作「遙視」串聯整個空間,獻給所有對於未來抱持著熱誠與幻想的心。






遙視 Clairvoyance

為使現場的氣質與我們所設定的題目「科幻」相符,我們打造了一件向所有對於未來義無反顧的人們致敬的作品:遙視。

「遙視」一詞為專有名詞,係指能超越正常視力看到遙遠彼方、甚至不同時空外景象的特殊現象;我們認為此義貼切了形容了所有對於遙遠的未來有著無盡好奇,不斷透過想像力與科技推動著世界的人們,於是以此為主題打造了這件巨大的影像作品。

遙視的表現形式以寬闊的立面與極長的地面影像所組成。立面的遠方,是我們遙望亟欲所見之處,腳下的地面,則是我們所途經之路;透過快速在不同空間、時間,甚至是維度的量級上跳躍,將觀者的全部觀感拉入「進位」的體驗,並以此作品向夢想家們致敬。
為定義此作品的精神,我們留下了一些文字:

面前是一個方框。
方框裡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任由你的意念飄移。
將出現的是未見過的彼方,未解的謎團。
當然也有關於你自己,那些已知的過去與未知的未來。
最後畫面需要停下時,你會選擇留在哪一刻?






展場空間 Space Design





在進入「無條件進位」的入口之處,走過一條漆黑長廊之後,等待著觀眾的是一面絲毫不反光的漆黑正圓。正圓表面平滑如鏡,懸浮於觀眾迎面所見的正中前方,四周空無一物。不時地,鏡面上會顯示的一條條記錄著科技爆發的大事記。這個漆黑的正圓,即象徵著科技的「奇點」。它所宣示的是:從眼下這一步開始,觀者即將跳躍離開現今的時空,探索不斷進位的科幻空間。

在穿越過科技奇點的廊道後方,首先迎面所見的,便是寬廣巨大的互動作品:遙視。

當觀眾走進展場的一瞬間,他們便會被現場架設的數台紅外線攝影機所偵測,同時經由16台投影機熔接的巨大地面投影,無數的發光偵測符號會飛速接近人們腳邊,環環包圍住觀眾的四周,塑造「登入」展場後瞬間被偵測鎖定的奇異體驗,第一時間就打破觀者們對於尋常觀展的期待。



參展作品 Exhibitors

透過這次與一起設計 (Atelier Let's) 為這次展覽所打造的空間規劃,我們希望將遙視的格局與體驗擴大極張;為此無條件進位打破了常見的展覽配置,空出展場中央巨大的主幹道,讓遙視發揮它沉浸體驗的功能,並以巨大的金屬鋼板圍住展場周圍的四大區域,隔出以四大未來事件概念,並分別邀請了國內外傑出的藝術展品與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物品。

無法辨識機器或人的那一刻
我們邀請日本當紅的虛擬網紅「imma」,以及長年創作「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議題的藝術家黃贊倫,透過作品「搖搖馬」隱喻人造物巨大的摧毀能力。

可任意定義身體的那一刻
當意識是本體,服裝與樂器都可視為身體的延伸,此區集結美秀集團自製的實驗樂器「炫炮」,以及服裝設計師APUJAN對時裝的奇幻異想「雲的製造所」。

無法分辨真實虛擬的那ㄧ刻
「無法分辨真實虛擬的那ㄧ刻」,由智崴全球帶來沈浸體感影院「XR Cinema」,藉由VR裝備突破展區的時空。

發現宇宙其他文明的那一刻
直至今日,人類依然還未對於接觸宇宙其他文明,做好任何思想上的準備。為了遙想未知與探索,此區作品「航海家金唱片」收錄了 1976 年由 NASA 發送至太空代表地球文化和生命的各種聲音與圖像;藝術家張騰遠的「逃生至地球:100種在地球上的生存方法」,透過動畫裝置說明100段地球生存的指南;跨領域藝術團隊 OVERGROWN 的「核芯樣本」則從未來擷取一塊生態樣本,探索其引發的潛在能量。

經由這樣的行進方向規劃,觀眾們會自行發展出來回游動的流動路線,在途經四大展區的路途上,也勢必會再次經過中央的遙視,一步步構築成8字型的自由動線,開放性的邀請民眾停下腳步,見證著科技對於影像、藝術、空間、以至於體驗的深度。





周邊活動 Surroundings

作為一個面對大眾的特展,忽然深談科幻似乎對有些距離,但其實人們時常透過影視、書籍、漫畫等載體接收到這樣的題材,因此與保育漫畫店「Booking」合作,並在現場撲滿棉豆腐床墊,打造充滿科幻經典的「Chill 曬書房」,讓大家或坐或臥、以最自在的姿態收科幻想像。每過一段時間,曬書房的燈光將會暗下來,播放由 Giloo紀實影音嚴選的科幻電影,並且在每一場電影後都安排了映後座談,使觀眾們得以透過各式不同的載體吸收各種文化對於科幻的想像。






2020 DigiWave | 無條件進位 CeilToInt();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經濟部工業局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策展單位:臺灣產學策進會、叁式
協辦單位:火氣音樂、LA RUE 文創設計
指定投影機品牌:EPSON
參展單位:APUJAN、imma、OVERGROWN Group、叁式、美秀集團狗柏、張騰遠、智崴全球、黃贊倫
對談講者:台灣通勤第一品牌、施俞如、黃建宏、廖小子、鄧兆旻、欒丕綱
演出單位:The Fur.、大象體操、拍謝少年、孩子王、美秀集團、滅火器
贊助單位:BOOKING、Giloo 紀實影音、Gramovox、酉鬼啤酒、眠豆腐

策展人:曾煒傑
專案經理:陳威廷
行銷暨公關統籌:趙逸秋、吳淑靖
藝術指導:何庭安
視覺設計:一步工作室、安根設計、曹家寧、宋佳芸、余孟軒
空間設計:一起設計 辜達齊、謝宜珊
展場工務統籌:有用設計 張雅珮、楊淳智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曾煒傑、曹家寧、蔡瑞伶、宋佳芸
行銷策劃:宋伊婕、何彥伶、紀婉婷
展務營運:黃薇如
展覽執行:曹家寧、何彥伶、宋伊婕、宋佳芸、林家蔚、謝承芳、于佳卉、汪乃心、曾于珊、陳佳玉、陳苑菁
系統技術指導:張存宇、呂承翰
程式開發設計:張存宇
硬體建置工程:雷米多媒體、鐵吹製作、小小雷射
展場靜態影像紀錄:李易暹、顏歸真、許立忠
展場動態影像紀錄:二人三角、莊定一
特別感謝:邱承翰、張家倫、劉威利、王宏煒、賴柏榕、洪珮珊、呂雅筑、呂妙盈、許芳境

遙視 Clairvoyance

製作人:吳克軍
藝術總監:何庭安
動態影像設計:何庭安、吳克軍、鄭詒謙、劉怡萱
編曲/混音:黃鎮洋、龍俊宇
互動系統設計與執行:陳韋安
雷射程式:蔡佳礽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Category: Exhibition, Event

Client: 經濟部、新竹市政府
Year: 2020
Location/Venue: 新竹 HSINCHU / 市立體育館


#AR 
#AI #YOLO
#AirBox #GFS
#Installation

Taiwan Design Expo - The Terminal
2020 台灣設計展 — 城市終端機


「城市終端機 The Terminal」為 2020 台灣設計展的主場館,位於新竹市立體育場。此次獲得衍序規劃設計的邀約,共同策劃此場館。一如其名,我們將以數位觀點,深掘人、城市、科技與設計間的錯綜關係,帶領你理解不可見的城市智慧。

隱身於體育館內的虛擬城市

從與新竹市政府一起研調此概念開始,一路諮詢許多於相關議題中耕耘的幕後推手,並整理一系列的文獻,從理論與現狀重新構築這個主題在這一個時刻的模樣。將這些資訊解構重組,成為以觀點出發的空間與內容,帶領觀眾以身體感知與觀看,數位如何介入與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

在空間上,利用體育館分為上下兩層(看台與運動場)的原生架構。將展覽的內容,透過形式轉譯拆解為兩大面塊裡的許多段落,並透過動線安排與空間情境,重新串聯組合為一個真實存在的數位世界。參觀者將沿著我們經營好的點位,完成一趟進入虛擬城市的旅程。







電波隧道

此為進入看台區域的坡道,作為進入數位世界的廊道。 狹長向上的直路加上左右大面積流動的影像,引領觀眾伴隨位元逐步前進。將觀眾類比為資訊封包,成為「數位」本身,同樣得被壓縮與串流前往數位世界。






數位世界傳送門

坡道的盡頭,營造了一個將身體虛擬化的視覺儀式。利用半反鏡的特性建立一個虛實疊合切換的介面,觀眾穿越時,身體將會即時的解構為數位形象,直白的描述此為進入數位世界的傳送門。






新竹獸孵化器/監視器

新竹獸象徵整座城市進步的力量,而公民參與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動能。透過設計轉譯,將「驅動城市的集體智慧」抽象化,成為坐落在場館中的「新竹獸心臟」。蒐集觀眾於生活中 6 大面向的選擇,透過 AR 技術與燈光串聯,將選擇作為養分,餵養場域另一端的新竹獸心臟。

一旁設置的新竹獸監視器,展示參與者的屬性比例。暗示城市由民眾組成而運作,共同參與公共議題,集合眾人的力量推動城市發展、進步與共榮。






生活後台數據庫 — 數據螢幕

以大面積拼接螢幕作為影像載體,經過歸納整理各種資訊分布,加入交通、AI、氣象等地理資訊視覺化。展現新竹這塊土地的各種樣貌,模擬一個戰情室的情境,想像城市管理者如何關注並輔助城市運作與進步。








走進新竹終端機 — 數據森林

「一個具象化的終端機」,整個場館於空間與概念上的核心。設計上企圖創造一個偌大的量體,可遠眺也可步入其中。選用了透度平衡的進口菱角網,堆疊錯落,投影其上。內容為視覺化數據採集、導入、整理、分析與應用的過程。影像於空間中層層遞進,構成一個資訊於三維中流動的光盒。






Taiwan Design Expo - The Terminal

2020 台灣設計展 — 城市終端機


主辦單位:經濟部、新竹市政府
承辦單位:經濟部工業局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衍序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鴻梅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台灣電力公司
總策展人:劉真蓉
策展團隊:衍序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叁式有限公司

互動設計:叁式有限公司
    專案管理:劉威利
    專案製作人:楊家豪
    創意總監:曾煒傑
    視覺總監:黃偉哲
    技術總監:楊家豪
    專案助理:呂妙盈

    電波隧道
        視覺製作:黃偉哲

    數位世界傳送門
        演算視覺設計:楊家豪、彭子軒
        視覺製作:顏晧真

    新竹獸孵化器/監視器
        程式設計:吳思蔚
        介面設計:江家伶
        體驗設計:江家伶、吳思蔚
        動態設計:鄭琪馨、顏晧真
        燈光設計:丁浩祖燈光設計工作室、耀進有限公司

    生活後台數據庫-數據螢幕
        程式設計:楊家豪
        視覺製作:劉怡萱、黃偉哲
        內容協力:交大建築研究所 新竹編成、新竹市警察局交通警察隊
                               新竹市政府行政處-資訊科、PM2.5 Open Data Portal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 Operations

        AI 影像辨識:艾陽科技

    走進新竹終端機-數據森林
        視覺製作:黃偉哲、顏晧真、何庭安、李威宗

音樂設計:三十而立
攝影紀錄:YHLAA 李易暹攝影工作室、浪打影像
硬體測試架設:張存宇、呂承翰、林家蔚
特別感謝:王景弘、林書漾、張芳睿、鄭維安、魯志楷、劉育全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Artwork
Category: Theatre

Client: 安娜琪舞蹈劇場
Year: 2019
Location: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PerformingArt
#NewMediaArt
#StageDesign
#Smoke
#GenerativeArt
#OpticalFlow

The Eternal Straight Line
永恆的直線


此作品為安娜琪舞蹈劇場的第三個科技與表演藝術合作作品。

一個人要做多少準備,才能面對至親的死亡? 死亡像一片湖,人總望向湖底,想像靈魂遊蕩的他方。死亡也像黑洞,守護時間的終點,唱誦眾生平等。倘若有一天,科技的光穿越生命邊界,改變死亡的定義與樣態,讓至愛的人能以數位的形式永留身旁,你,能接受嗎?

叁式與編舞家謝杰樺、燈光設計團隊「瓦豆」及煙霧藝術家林書瑜合作,挑戰物理動態,讓「煙」在溫度與意識間翩流起舞。帶著故事的舞者穿梭光影塵霧,攜手輕盈的煙,托起情感的重,共舞一曲直觀未來的生死思辨。








恍似生境的他方 – 視覺設定

「恍似生境的他方」是「永恆的直線」最初的名字,「恍似生境的他方」為一個情境,而「永恆的直線」是對觀眾的提問。作品概念的發展就如同名稱的轉變,整個團隊從情境開始,於其中辯證反思,最後收斂走向一個形而上的提問。

發展的過程可以梳理成三個階段,「肉身(自身)死亡的過程」、「觀看死亡的過程」、「科技出現後死亡的意義」,最後也成為文本梗概與視覺發展的核心語彙。









另一個舞者 –「煙」


以生死為題,「煙」隱約飄忽的特質意象成為最適切的媒材,
煙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舞台上的「另一個舞者」。
  • 第一個課題即是「控制煙的型態與動態」

短短一句話其實是一個頗具門檻的工程,因為在不同的場域、濕度、溫度、溫差與看不見的對流都會成為改變煙的變數。書瑜訂定一個完整的實驗測試流程,完成了許多結構式的控煙。






  • 第二個課題「如何使用光,型塑煙的各種姿態」

光有許多的可能性,我們也盡可能的實驗各種產生光的媒材,傳統燈、電腦燈、投影與雷射,各種光源跟煙合作後都有截然不同的質感,反而無須取捨,安放在貼合文本的橋段即可。





  • 投影視覺

因其具備更多的可能性,於前期測試了不下百種各式畫面結構、顏色與動態的素材,慢慢理解與掌握素材在不同煙上的形象。為求畫面、煙與舞者的一體感,導入煙與舞者的偵測系統(Optical Flow),並部分使用程式描繪畫面與動態(Generative Art),使得投影內容可以因應煙與舞者姿態改變,即時產生對應的畫面。





Optical Flow 偵測影像



Generative Art









劇場工作者導向的系統建置

以往與劇場工作者協作,總是使用各自的系統平行處理內容。再理解燈光系統的概念(cue, fixture, patch, channel)與操作(界面安排,控制邏輯,硬體操作)後,發現系統整合於 grandMA2 這個燈控平台,是一個可行且有顯著效益的作法。

在一連串的評估與實作後,團隊成功的將 Unity 與 grandMA2 整合連動,作法為使用 OLA 這個程式框架將 Art-Net 訊號轉換為 OSC 訊號。 Unity 接收 OSC 訊號後,即可綁定任意的內部參數,之後根據需求與燈控人員討論合適的綁定方式。

在這個架構下,投影視覺的控制邏輯與電腦燈與煙一致,燈控人員與舞監可以使用同一個系統完成所有的調校、排程與演出。










演出暨製作團隊


製作單位:安娜琪舞蹈劇場
導演 / 編舞:謝杰樺
製作顧問:林家文、PROJECT ZERO 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
舞蹈構作:樊香君
舞者:洪紹晴、劉俊德、甘翰馨、田孝慈、周寬柔、Viktorija Semakaitė
科技技術統籌 / 影像設計:叁式
-   專案管理:曾煒傑
-   專案製作人:陳韋安
-   視覺總監:江家伶
-   演算視覺設計:吳克軍
-   視覺製作:顏晧真、何庭安、鄭淵升
-   程式設計:吳克軍、吳思蔚
-   技術助理:張存宇、許芳境 、曹家寧、呂承翰
劇場技術統籌:瓦豆 We Do Group
-   燈光設計:陳大再、陳以欣
-   舞臺技術指導:李政寬
-   音響技術統籌:周文明
煙霧設計:林書瑜
煙霧設計助理:黃偉、林瑜亮
音樂設計:澎葉生
音樂執行:奈鳩.布朗
服裝設計:邱娉勻 JUBY CHIU
舞台監督:鄧湘庭
執行製作:戴筱凡
國際發展、行銷宣傳:AxE Arts Management
主視覺設計:李尋歡

攝影記錄:陳逸書、鄭敬儒、張伯瑞,尖蚪映畫工作室(蔡秉孝、鄭曼姿、吳昭晨)
紀錄影片製作:尖蚪映畫工作室、何庭安
感謝名單:Antari 育安照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何宥瑩、吳泓瑜、李佳儒、李亭諭、杜盈瑩(阡陌所)、林政勛主任(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林昭安教授、林哲立、林宓、秉冠有限公司、張善婷、張鈞賀、張哲己、許尚淵(民偉視訊工程有限公司)、許祐偉、陳佳伶、陳羲、陳彥蓉、彭家潔、陽翊軒、溫思妮、萬與仁、詹皓宇、廖苑喻、管翊翔、聚光工作坊、謝佑承、顏怡寧、羅逸珊

指導單位:文化部
創作支持: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TAIWAN TOP 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
場地協力: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臺北市藝響空間網、新北投 71 園區、表演 36 房永安藝文館
贊助單位: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安益國際集團
彩妝贊助:Laura Mercier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xhibition, Event

Client: Marvel Studio│Beast Kindom
Year: 2018
Location: 新加坡 ArtScience Museum


#Marvel
#Avengers

Marvel 1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漫威影業:十年英雄


漫威電影繼 2008 年推出第一部作品《鋼鐵人》後,開啟漫威影業電影宇宙, 10 年間透過大銀幕塑造不少經典英雄角色,如美國隊長、黑寡婦、浩克、雷神索爾、緋紅女巫 、星際異攻隊、蟻人。

為了慶祝漫威影業 10 週年,叁式特此接受委託,參與打造《漫威影業:十年英雄》展覽,經典重現漫威浩瀚宇宙場景,膾炙人口的英雄人物一字排開,藉沈浸式的空間體驗,引領觀眾一同走入漫威影業第一個偉大十年裡。












Marvel 1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漫威影業:十年英雄


策展:野獸國
製作人:張存宇
專案管理:陳威廷
創意總監:陳威廷
技術總監:張存宇
程式設計:袁門雋、楊家豪、吳思蔚 、張存宇、廖彥朋、陳威諭
視覺總監:李威宗
創意:李威宗
體驗設計:李威宗
視覺助理 :蔡佳蓉
演算視覺特效 (奇異博士 / 蟻人):楊家豪 張存宇
動態設計 (美國隊長 / Helicarrier / 彩虹橋 / 劇場):目子拾參
角色動作 (劇場): 張師堯

視訊工程:甘樂整合設計有限公司
硬體總監:張存宇
硬體整合:賴柏榕
硬體工程:陳威諭
聲音設計:樂福樓聲音設計
攝影:張伯瑞

攝影助理:張雅萍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Artwork
Year: 2019
Location: 奇美博物館 Chimei Museum

#Shadow
#NewMediaArt
#Interactive

40 Hz
四十赫茲


清醒夢,知道自己在做夢時做的夢,此時額葉部分的腦電圖會出現約四十赫茲的電活動。
受奇美博物館之邀,為其規劃一座讓遊客彷墜入夢境的體驗作品,也是國內極少數受博物館收藏的新媒體設計作品,為此我們取材自經典名著《彼得潘》中離開夢不落帝國,追尋著自己影子的小飛俠為藍本,並擺脫過度炫技或華麗的視覺效果,收斂成一個極為單純簡易的概念:一個自己的影子不受控制的幻想場域。

Lucid dream. It's a dream during which the dreamer is aware that they are dreaming. At the moment,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shown on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of the frontal lobe will be about 40Hz.
Invited by the CHIMEI Museum, we planned an experience work that would make tourists fall into a dream. We took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classic "Peter Pan", who is chasing his own shadow, modeled on creating a fantasy field where the shadow is not controlled.





EVENT

  • 2019 「有影無影?影子魔幻展」,奇美博物館
  • 2019 Beyond the Shadows, Chimei Museum


Artwork by Ultra Combos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vent

Client: 三點水娛樂製作 
Year: 2019
Location: 台北小巨蛋


#Laser
#rollingshutter
#audiovisualization

#webscraping
#opticalflow
#stagesimulator

G.E.M. - 30th Golden Melody Awards
鄧紫棋 - 第30屆金曲獎


2019 年,適逢金曲獎頒獎典禮 30 週年,非常榮幸獲得三點水娛樂的邀約,參與本屆的表演製作,希望叁式團隊導入一些科技元素的可能性。

執行的段落主題為「串流 Streaming」,由華語圈極具知名度的天后鄧紫棋 G.E.M. 詮釋目前在 YouTube 觀看次數最多的中文音樂影片 TOP 10。主題為串流,毫無疑問的將以「數位」、「科技」、「網路」作為主體意象。這十首歌曲的樂風多元,且較大的比例是情歌。要將科技為核心的形式與風格妥善的安排進表演中,是一個需要多方思考與細膩設計的題目。

金曲獎作為指標性的「典禮」,本質跟「表演」與「演唱會」大不相同,有非常多需要注意的細節與限制,且時程緊縮。幸運的是,在與視覺導演徐國祚(祚哥)的溝通及三點水的各種協作下,除了表演視覺設計獲得建議外,也同時保有操作科技的空間。






一切開始前,
希望在製作的過程中,
所見即所得


── 最逼近現場體驗的工具建置
本次舞台使用巨型波浪 LED 片幅作為主體,其不規則的造型會讓製作人員有點難以想像在不同的位置上的長相,加上這次的解析度等同於 7 個 Full HD,任何的修改都會讓視覺人員耗費許多時間成本。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可以有效減低來回調整次數的方法。

於是我們設計了一個模擬器,將 After Effects 裡製作的內容,即時的傳入 3D 遊戲引擎 Unity 裡,視覺工作者就可以像是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般,在金曲獎現場隨意遊走並觀看視覺呈現的樣子。







不為誰而作的歌

我的歌聲裡


── 漫射空中的光線構成
  • 雷射 + 滾動式快門 Laser Projector + Rolling Shutter

開場需要一個強烈且具有數位特質的視覺效果,又必須符合曲風,和三點水多方研究討論後,最後決定了一個貼題的手法,「雷射」 + 「 滾動式快門」,產生在空間中環繞表演者的光幕。
這個效果由兩個原理組合而成,一個是雷射投影機(Laser Projector)產生圖形的方式,一個是滾動式快門(Rolling Shutter)。


雷射投影機(Laser Projector),避免誤會,這裡指的是ㄧ般表演用來做燈光秀的這種雷射投影機,因為使用雷射當作光源的投影機也同樣叫做雷射投影機。它的運作原理是將雷射光束穿過不同方向旋轉的鏡面組合達成高速水平與垂直的移動,所以我們看到雷射畫出一條水平橫線,其實是一個點高速左右移動產生的視覺暫留。

滾動式快門(Rolling Shutter),當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為 CMOS 時,其中一種快門的做動方式是由電子訊號控制感光元件,一行一行進行感光,所以就會產生畫面上方與下方的時間差。這種形式的電子快門,拍攝高速移動的東西會產生扭曲的效果。

這兩個特質,加上攝影機與雷射內容的精細設計,就產生了這個需要經過「數位傳輸」才看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Rolling Shutter 若缺乏前期測試,最終效果將完全不可預期,特別感謝三點水的規劃協調,年代電視台的測試場地、設備支援,以及雷射顧問陳逸明的技術修正、設備支援,才能呈現出最終完美的結果。





以後別做朋友


── 光流演算的即時視覺
  • 光流法 Optical Flow

先感謝三點水在我們焦頭爛額之際,協助我們製作演員與以後別做朋友這兩首歌的視覺,讓我們得以專心對付雷射與後面幾首歌曲。

這首歌導演設定螢幕會出現鄧紫棋的現場轉播畫面,並希望可以堆疊一些與背景視覺相同質感的效果。在研究鄧紫棋的表演後發現,她的肢體表現豐富,非常適合透過偵測動作產生畫面,但是金曲的舞台表演眾多且機關複雜,任何的感應器的架設都是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只能透過現場的畫面直接處理,Optical Flow 這個演算法是我們認為的最佳解。但因為無法預判屆時的服裝、背景與鏡位的實際狀況,所以於前期使用 YouTube 上其他表演片段作為測試,很幸運的,在金曲獎現場還是取得不錯的效果。

藉由表演片段測試即時光流效果  Credit: KKBOX






告白氣球


── 蒐集來自網路的巨量資料
  • 網路爬蟲  Web Crawler

這首歌是音樂風格轉換比較明顯的段落,也是截至製作當時,YouTube 觀看次數最高的歌曲。導演設計在這個段落表現這十首歌點擊破億的特色,除了很直接的大量逐步上升的跑動數字外,觀眾參與留言也是串流平台這個新媒體很重要的特質,畫面設計上希望可以堆疊類彈幕式的大量留言。

技術人員開發了一個可以將留言直接轉存為圖片的程式,大幅縮短視覺製作人員的製作時程。




團隊撈取了截至  2019/6/11 的  11480 則留言,並將資訊自動排版轉存成圖片格式




癡情玫瑰花


── 重新組裝字體
  • 可變式字型  Variable Font

在這次演出的組曲中,「癡情玫瑰花」這首極度連結在地氣息的歌曲是一首特殊的存在, 它讓所有人正視了俗豔的力道 ,也是鄧紫棋第一次在金曲演唱台語。由於以上種種特別之處,我們決定將俗而有力的歌詞大大的置放於舞台背景,並使用整個表演最複雜繽紛的配色,並將其俗艷的本質發揮到最大。

在原先的字型技術下,要製作出豔麗的文字動畫,需要耗費大量的工時拆解筆畫與部件,但此次所使用之晶熙黑 VF 字型由文鼎科技所開發,可以在軟體中自由調整字寬與字重,其中筆畫也是預先拆解,因此我們得以快速將個別筆畫的內容做細緻的微調,組合出千變萬化的動態展示,拼湊出最終所見親切而豔麗的演出效果。






飄向北方


── 精確透視與聲音視覺化
  • 精確透視  Accurate Perspective

這首歌接續癡情玫瑰花,情緒轉換甚巨,視覺上需要有一個比較大的轉折。於是挑選了雷射,穿過場館,打破空間,與畫面連結,也替接下來的「裡世界」揭開序幕。

「裡世界」的概念來自於一開始我們對於串流這個關鍵字的文本:

仔細理解與想像,串流是一個既美麗又瘋狂的概念。在古代,想要溝通意念,最快的方式,可能只是飛鴿。 而現代,意念有了新的樣子,不再是透過手描繪的圖文,而常是不失真的影與音。意念用新的姿態,透過不可視的資訊流動,光速前進, 像傳送門般的把兩處間的距離無限壓縮。 而你我的身邊,只需一個連上網路的設備,就可以輕易的打開這扇門,連結彼此。 在門後,是一個新的城市、新的世界。

門後世界的成立,首要任務就是在特定的拍攝機器上可以拍攝到完全正確的透視效果。模擬器再次出場,我們在模擬的小巨蛋現場內架了一隻跟實際轉播一樣位置的攝影機,視覺人員只需要針對這個視角設計畫面,模擬器就會自動的把畫面換算成 LED 螢幕的正確排版方式。




  • 聲音視覺化 Audio Visualization

「飄向北方」這首歌,鄧紫棋將自行 RAP,作為近期火紅的嘻哈節目導師,這段必然是需要炸裂全場的段落。 我們決定導入聲音視覺化來強化視覺與聽覺的連結感,讓演出維度達到更高的層級 ,也扣回今年的主題「I SEE MUSIC」。 由於聲音在毫秒間的幽微變化非常的靈敏,所以如果將音訊頻譜直接映射至視覺上,必然會大大降低兩者間的連結性,為了讓視覺與音樂的連動性更為明顯,我們將聲音通過 Low-pass、Band-pass、High-pass  等濾波方式分解使用。

另外一開始設定將鄧紫棋現場的收音輸入,產生即時的對應效果,讓人聲的現場性更為鮮明。




演出全程影片







30th Golden Melody Awards

第 30 屆金曲獎


典禮總製作人:陳鎮川
典禮製作人:Evan Wu、莊佩禎、彭佳玲
表演視覺統籌:三點水娛樂製作股份有限公司
視覺總監:徐國祚

鄧紫棋 - STREAMING


表演者:G.E.M. 鄧紫棋
視覺導演:徐國祚
製作統籌:郭行毅

互動視覺設計、技術統整:叁式有限公司
製作人:吳思蔚
專案管理:劉威利
創意總監:曾煒傑
藝術總監:江家伶
視覺設計:顏晧真、何庭安、吳克軍、黃偉哲、曹家寧、陳信佑
演算視覺美術:吳克軍
技術美術:楊家豪
技術助理:陳韋安

燈光設計與燈光模擬:陳大再、郭效承
雷射攝影指導:林寶財
雷射技術顧問:陳逸明
雷射攝影師:陳柏全
拍攝技術顧問:劉昇峰、郭東洲,年代電視台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Artwork 
Category: Event, Exhibition

Year: 2019
Veneu: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Kaohsiung Music Center

.
#AudioVisual
#GeneraltiiveArt
#Installation

2019 DigiWave - Treasure
2019 大海裡的迴旋踢 -寶貝


團隊獲得 DigiWave 活動的邀約,參與其中,與音樂工作者林強進行一個裝置與一場表演的共同創作。
DigiWave 是數位潮流,談的是關於高雄這座城市在數位產業的發展趨勢。 Digi 是手段,Wave 是思潮、是流動,也是溝通。 我們冀望透過每年的DigiWave,針對生活裡面的一個重要議題提出大哉問。 透過科技去溝通,以展覽與活動的形式去呈現,促成讓生活前進的下一波浪潮。
今年我們以海洋為命題,推出兩檔展覽、兩場演出及主題市集,這一系列展演活動包含同名主題展《大海裡的迴旋踢》帶人們體驗未來海洋世界。



  • 本專案中所有製作內容皆免費提供開源使用,可於此 Github 連結 中下載檔案。







設計概念

在海邊,看見半埋於沙灘上的美麗貝殼。 
我們總會下意識的撿起,湊近耳朵聽, 而總不明就裡的說那是「海的聲音」。作品「寶貝」,以解構貝類之美作為出發,取法自然,以新媒體為媒材,重新轉譯為音與像。






2019 大海裡的迴旋踢 - 寶貝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經濟部工業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執行單位:臺灣產學策進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叁捌地方生活
策展人:邱承漢、丁芯瑜

音像表演


製作人:曾煒傑
演算視覺美術:吳克軍、柚子
技術執行:陳韋安
視覺現場演出:柚子
編曲 / 混音:林強
聲音現場演出:林強
硬體整合:成大音響

裝置


製作人:曾煒傑
演算視覺美術:吳克軍、柚子
影像編輯:何庭安
技術執行:陳韋安
裝置:劉大中
編曲 / 混音:林強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Communication  
Category: Event, Exhibition

Client: 台中市政府
Agency: 築點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Year: 2018
Location: 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 樂農館


#現地創作
#NDI
#GrayCodePatterns

2018 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 光養聯覺


團隊獲得築點設計的邀約,參與 2018 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外埔園區樂農館的單元創作。樂農館以「一方地,千畝田,以農為樂」為策展理念,在開闊的地景式展間,以農業、生活和人文為核心,談論土地、作物以及農人的故事。稻米、水果、蕈菇、茶葉四種在台灣的重要作物成為主展區展示背景,在其上探討台灣農業由生產、生活及至國際化的發展進程,發掘農人們「以農為樂」的驕傲。








設計概念


作為一個展場的入口廊道,團隊企圖打造一個「漱洗感官」的沉浸體驗,解構觀眾對於展場的常態認知,完成一個於視覺上、聽覺上、空間上、氛圍上一個方方面面特別的迎接動線。以「光養植物」作為意念脈絡,透過影像設計以投影方式打照在植物上,轉化與強化「稻米、水果、蕈菇、茶葉」四個主角的姿態與特質。並利用錯落裝設的螢幕,乘載不斷堆疊的豐富影像,持續擠壓濃縮空間,調配出「有機」與「幾何」共存的奇幻型態。使得觀眾在進入室內園區後,在各方感官上獲得開闊感。





技術細節


因為作品需求,視覺人員需要現地即時的製作投影於植物上的視覺,且因為場域幾乎於戶外,必避免光害,工作人員只能在晚上作業,又不希望太晚睡,時間非常有限,因應這個挑戰我們開發了兩個工具來完成這項任務:
  • Projector-Camera Calibration Using Gray Code Patterns

簡單的說,透過這個技術,視覺人員可以取得一張影像,而這張影像可以想像成「投影機看到的畫面」。這項技術的原理是,投影機於我們需要 Projection Mapping 的物體上投上 Gray Code Patterns,架設一個接近投影機鏡頭位置的攝影機,紀錄 Gray Code Patterns 於被攝物上的成像,透過電腦計算出投影機與攝影機間的關係,即可模擬出一張將攝影機畫面轉為投影機視角的影像。

其實已有一些現成工具可以完成這個功能,不過目前現成工具產出的影像皆為黑白且細節準確度差強人意。因應視覺人員對於品質的需求,團隊自主開發此工具。
  • Real-Time Visual production Using NDI

取得投影機視角的影像後,視覺人員還有一個難題,在輸出影像之前無法預先預覽視覺在無物上的效果。所以希望完成一個供視覺可以即時編輯投影的系統,而不需要反覆的運算與匯出視覺檔案。於是我們於 Photoshop、After Effects 等軟體製作外掛,將製作軟體中的視覺即時的輸出到投影系統中。我們使用 NDI (Network Device Interface) 做為畫面傳輸的介面,NDI 為一種網路雙向影音訊號傳輸的技術,使用 IP (Ethernet networks) 乙太網路為主要連接方式。也因此讓我們的系統經由 WIFI 達成無線的工作環境。






2018 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 光養聯覺


製作人:顏晧真
專案管理:陳威廷
創意總監:曾煒傑
視覺總監:李威宗
技術總監:吳思蔚
視覺設計:李威宗、顏晧真、江家伶、黃偉哲、呂承翰
燈光設計:陳威諭


聲音導演:MUSDM
音效設計:MUSDM
作曲:MUSDM
混音:MUSDM

攝影:張伯瑞、何雨書
攝影助理:梁發侃、陳冠傑、許員福
製片:李光哲、賴柏榕、張存宇、劉偉申、呂承翰
製片助理:陳品志、林雅婷
場地經理:張心寧


紀錄影片剪輯:何庭安
紀錄影片配樂:IGLOOGHOST

特別感謝:築點設計、楊湘文、洪聖淵、優遊吧斯 鄒族文化部落、田蜜心果園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vent、Exhibition

Client: 台中市政府
Agency: 卡爾吉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Year: 2018
Location: 2018 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 發現館


#Interactive Theater 
#Generative Art
#Particle System
#Scanning Laser Rangefinder
#Multi-screen stitchin

2018 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 發現館


團隊獲得卡爾吉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邀約,參與 2018 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森林園區發現館的單元創作。發現館的設計理念為「在台中看見半個地球」,講述沿著大甲溪從海拔 0-3886M 的生態之旅。





Design



0-3886M


台灣位處於橫跨亞熱與熱帶的一個海島。
台中,這個島上的一個行政區,位處海平面的高美濕地開始,沿著大甲溪走至最高海拔的雪山,之間的海拔落差近四千米,造就了這個小地方的生態多樣性。

0-3886 成為了這件作品的敘事主軸,我們希望完成一個劇場,帶領觀眾透過生物的視野,在不同的尺度與角度,重新「發現」造物的巧妙與美好。



大甲溪


整個展館將 0-3886 分為五個海拔區塊,呼應大甲溪,以「水」貫穿。

於是我們選取了五個水字旁的字作為各海拔區塊的代表,分別是涵、沛、涓、澗、澄,將字的狀態轉化為視覺底蘊。牆面與地面的影像都以此為主軸作為切換。

為了加強海拔不斷攀升的感受,設計上使用了幾個手法,如「整體顏色色溫由暖轉為冷」,企圖透過視覺呈現體感溫度的改變,畫面從「海底開始到宇宙作結」與「不同海拔的生物接力出現」等。



涵|0 - 100M

探見海河交界豐富的生命力




沛|100 - 500M

認識水、植物與人的關係,人文發展




涓|500 - 1000M

山林動物出沒區域, 與生物共存




澗|1000 - 1500M

植物種類多元,繁盛





澄|1500 - 3500M

山區雨量最充沛的地方




浩|宇宙、微觀





沉浸空間


除了貼合場館的策展脈絡,「高度沉浸且餘韻無窮」,是我們設下的設計任務,如何細膩的處理「感知」成為了最重要的課題。

眼、耳、身體為處理感知的三大項目。面對眼,影片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敘事形式,合作團隊夢想動畫,在理解整體概念後,以奇幻的視覺風格與流暢的節奏,完好的製作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影片,並投影在一個面寬十八米的曲面上。面對耳,知名的聲音工作者林強,以自然聲景為基底,配合影片的內容,進行整個空間的聲音營造。面對身體,我們將地板打造為一個具即時互動性的演算視覺,觀眾的位置與動態成為了畫面中的一部分。

透過以上形式的組合,完成了在各種感知上包覆感十足的沉浸空間。






2018 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 發現館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展館策劃執行: 卡爾吉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策展顧問:張光民
總體設計:邢福麟、蔡正祿
策展人:廖珮珊、林品涵
多媒體統籌規劃:王永廷

執行製作:叁式有限公司
專案管理:劉威利
創意總監:曾煒傑
美術總監:黃偉哲
技術美術:楊家豪
技術總監:吳思蔚
執行助理:賴柏榕、徐敏碩

動畫製作:夢想動畫公司
監製:葉傳耀
專案管理:侯冠如
導演:張晃榕
初期腳本發想:黃筱筑
美術設定繪製:方培安、李欣瑜、陳硯詠、翁聖和、黃騰毅
動態分鏡繪製:莊鎮豪
建模貼圖:張亦德、林廷穎、朱家靚、李哲誠、林思吟
動態製作:安良啟、鐘昀麗、林建隆、鍾孟穎
特效製作:林新華、林木清、林于傑、洪健淇、郭子維、梁世勳、陳俊良、柯嘉邦
燈光合成:陳俊霖、聞書聆、郭柏延、胡宏愈、許閎硯、 劉筱婷、黃思豪、李淑娟、潘紫涵、蔡幸霖
技術支援:賴大維

音樂設計:林強
多媒體系統整合:澳德設計

特別感謝: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廖林彥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
奧圖碼科技

攝影:張伯瑞
紀錄影片剪輯:何庭安
紀錄影片音樂:高木正勝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xhibition, Event

Client: 環球影業│野獸國股份有限公司
Year / Location:
2018 深圳歡樂海岸 OCT創展中心
2019  韓國首爾 仁洞美術館


#Installation
#Museum
#Kids

A Minions Perspective
神偷奶爸大視界全球首展


「小小兵」首次登場於神偷奶爸電影中擔任配角,但是幾幕的出場,就馬上虜獲眾人的目光與歡笑,甚至與2015年推出獨立電影《小小兵 Minions》,口說奇怪語言及笑聲獨特的小黃人總是在電影中製造出各種驚奇與歡樂,一股黃色旋風自此開始席捲全世界!正因為小小兵的世界充滿著各種有趣的事物,叁式此次特別受到委託,為「神偷奶爸大視界」展覽重現神偷奶爸及小小兵的場景,並設計一系列的體驗設施與互動裝置,讓觀眾完全沉浸在 Minions Perspectivre(小小兵的視角),這是全球首發的小小兵展覽,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具如此規模的動畫角色大型展覽。






展覽設施


為了使觀眾們可以完全體驗小小兵的視界,我們與策展單位共同規劃了七大展區,無接縫地貫穿小小冰曾登場過的各部作品,建立起屬於這群小黃人的世界觀,包括:環狀劇院、壞蛋格魯的邪惡研究室、 實驗室殘影通道、互動小小兵放屁遊戲、搞笑反派大集合、 女孩們的房間、巨型夢幻香蕉大球池、巨大牆面塗鴉互動裝置、小小兵拼貼互動遊戲等,透過大量的細節堆砌,訪客得以完全沉浸在《神偷奶爸》電影系列的世界之中。






神偷奶爸大視界全球首展

A Minions Perspective


互動視覺設計 & 技術統整:叁式有限公司
野獸國、綻放文創、環球影業 、照明娛樂

製作人:吳思蔚
專案管理:賴柏榕、呂承翰
創意總監:曾煒傑、陳威廷
技術總監:吳思蔚
程式設計:吳思蔚、楊家豪、袁門雋、陳韋安、張存宇、鍾易峻、彭子軒、吳克軍 
視覺總監:李威宗
創意:李威宗、江家伶、顏晧真、黃偉哲
體驗設計:李威宗、江家伶、顏晧真、黃偉哲、林家蔚
視覺設計 / 動態設計 :李威宗、江家伶、顏晧真、黃偉哲、張玉典
視覺特效:李威宗、顏晧真
動態設計 (前導劇場):許峻良
動態設計 / 插畫 (女孩房 / AR app):何荔芳
場景建模 / 3D動畫 / 打光 (格魯實驗室-放屁槍):王建傑
視訊工程:甘樂整合設計有限公司
硬體總監:張存宇
硬體整合:賴柏榕
聲音設計:樂福樓聲音設計
聲音設計(香蕉球池):張孟葵
攝影: 張伯瑞
攝影助理:張雅萍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Entertainment
Category: Event

Client:  Blue Sky Production
Year: 2016
Location: Taipei Arena


#Particle System 
#Photogrammetry 
#Point Cloud 
#Fractal
#AudioVisualization
#LED Matrix

Tanya Concert LEMURIA
蔡健雅 列穆尼亞演唱會


Singer Tanya Chua's 2016 World Tour LEMURIA revolves around the myth that in ancient times the earth was stunningly beautiful and replete with abundance; disease and violence were absent. When disasters later struck, the Lemurians entered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to protect our world. Chua is one of these messengers, who uses music to soothe human beings and teach us how to love with her voice.

We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visual designs of the three electro-style opening songs: "Strange species" (異類的同類), "Aphasia"(失語者), and "Film"(菲林), as well as the ECODOT LED Display in "Blank Space" (空白格).

蔡健雅 2016 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主題是「列穆尼亞LEMURIA」。這是一個古文明神話,描述當時的地球豐盛美麗,沒有疾病和暴力。直到災難來襲,列穆尼亞人才進入地心守護地球。而蔡健雅可能就是地心使者,用音樂撫慰人心,引導如何去愛。

團隊製作開場前三首電子風格的歌曲〈異類的同類〉、〈失語者〉、〈菲林〉的影像視覺,以及〈空白格〉中LED矩陣的即時影像。






The Songs as the Essenc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reation process, the team talked about how the melodies and lyrics of the three songs made us feel and how they inspired us visually. We brainstormed and came up with a few keywords and put these words into context for the storyline and the aesthetics settings.

一切從歌出發


一開始,團隊即討論三首歌旋律與歌詞帶給我們的感受與視覺想像,拋出了許多關鍵字後,整理脈絡,才製作故事腳本與美術設定。





Particle System


We developed a particle system to faithfully represent our aesthetic ideas. Point clouds were utilized as the key component of the visuals, simulating smoke, wind, and fractals to create a dynamic, psychedelic ambiance. With the use of Kinect v2, we are able to retrieve the point cloud information from performers in real time, thereby simultaneously layering the performer's action on top of the pre-made particle landscape.

粒子系統


因應美術的需求,團隊開發了一個即時粒子運算系統,運用點雲做為視覺主軸,可模擬煙、風、碎形等特效,營造出動態感強烈且迷幻感十足的現場氛圍。

而且透過 Kinect v2,可以取得現場表演者的點雲資訊,即時反應表演者的動作,疊合於預先製作的粒子地景中。






Photogrammetry


The storyline of "Strange Species" begins in a wasteland, and the traces of human existence are revealed one step at a time. We utilized aerial survey techniques to record landscapes in Taiwan, even going as far out as Penghu Island. We documented various forests, valleys, and abandoned buildings, and converted them into 3D landscapes.

攝影測量法


〈異類的同類〉的腳本設定場景從荒原一步步發現人類曾經存在過的痕跡。我們利用航空攝影測量的技術,使用空拍機橫跨台灣各地,遠至澎湖,從自然的森林山谷到各式的廢棄建築,並將這些素材建置為 3D 地景。










Sound Visualization


Sound is the key ingredient in concerts. In order to better relate the images to the sound, we entered the data from the drums, vocals, and other instruments as three different sets of parameters to correspondingly alter the motion of the particles.

聲音視覺化


演唱會中,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為了賦予畫面與聲音有更多的連結性,我們將鼓聲、人聲與其餘的樂器共三軌的音訊作為參數,改變粒子的動態行為。


Fractals


Fractals are replications of patterns that look exactly the same at every scale; its idea is simple yet itself is by nature complicated. To truthfully represent the nostalgic ambiance of  "Film", we zoomed in and out to create a time-travel feel and used photos Chua's from daily life to form fractals that were then interspersed into the 3D landscapes and the main visuals.

碎型


碎型的特性是,在所有大小尺度下都顯得相似,但卻是無限複雜。記憶亦如是。為了表現〈菲林〉一曲的回憶氛圍,透過持續拉進畫面鏡頭,一如回憶的走馬燈,並將蔡健雅的生活照,實驗不同的碎形構成穿插在地景與畫面中。




ECODOT LED Display


With "Blank Space" (空白格), we projected 3D images of the live performance onto a 3x3m and 10m height LED cubic column.

立體 LED 顯示


在〈空白格〉一曲,我們將蔡健雅現場表演的 3D 影像,投放於十米高、三米見方的立體 LED 矩陣中。






Tanya Chua LEMURIA Tour 2016 in Taipei


Concert Promoter: TERRA BREEZE
Artist Management: CRYSTAL RESONANCE
Concert Produced by BLUE SKY PRODUCTION
Director: Chang, Wen-Ling
Artist: Tanya Chua

Interactive Visual Produced by ULTRA COMBOS
Producer: Jay Tseng
Visual Script & Design: Lee, Wei-Tsung、Huang, Wei-Jhe
Interactive System & Generative Visual: Wu, SzuWei、Chen, WeiAn、Yang, ChiaHao
3D Scenes: Yang, ChiaHao、Chen, WeiTing、Chuang, TingFeng、Wang, JianJie
System Planning: Liu, WeiShen
Executive Assistant: Huang, Weiju
Film Editing: Ting-An Ho

Assistant to Director: Lin, I-Lun
Stage Manager: Snake Huang、Jiro Li、Evan Wang
Production Manager: Yang, Jia-Ming
Stage Design: Noodle Lee、Sam Lai、Liao, Chen-Liang│PLAYFUL STUDIO
Graphic Design: Yang, Hsiu-Min│SILLY CREATIVE
Lighting Design: Wu Yuilng │LUMI LIGHT STUDIO
Laser Design: Mac Huang │DENG YEE LASER
F.O.H Mixing Engineer: Hsia Chieh
Monitor Engineer: Chen, Jun-Hao
Project Director: Maggie Wang

蔡健雅 2016列穆尼亞演唱會 台北場


主辦單位:大地風有限公司
藝人經紀:水晶共振
企劃製作:天空藍工作室
導演:張文玲
演唱:蔡健雅

互動視覺設計:叁式有限公司
製作人:曾煒傑
腳本與設計:李威宗、黃偉哲
互動系統 / 演算視覺設計:吳思蔚、陳韋安、楊家豪
3D場景: 楊家豪、陳威廷、莊廷烽、王建傑
系統規劃:劉偉申
執行助理:黃薇如
影片剪輯:何庭安

執行導演:林以侖
舞台監督:黃熙軒、李建德、王聖展
工程總監:楊家明
舞台設計:調皮工作室 李信興、賴德欽、廖陳良
影像製作:實力影像 楊秀敏
燈光設計:鹿米工作室 吳玉麟
雷射設計:璒億雷射 黃朝偉
F.O.H Mixing Engineer:夏傑
Monitor Engineer:陳君豪
專案總監:王君嫻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Artwork
Category: Theatre
Client: Quanta Arts Foundation
Year: 2011

#Performing Art
#Generative Art
#Computer Vision
#Projection Mapping

第七感官


「第七感官」為叁式與安娜琪舞蹈劇場共同合作,獲文建會「2011 年度表演藝術團隊創作科技跨界作品補助」之創作計畫。「五感」泛指眼、耳、鼻、舌、身等能接受外界刺激的特化器官與分佈在部分身體上的感官神經,其運作依全有全無律,是生物體得到外界資訊的通道;「第六感」也常被討論視為意識、直覺、超感官知覺或預知能力等。本次「第七感官」之「七」,並非欲單純透過互動科技結合表演來便加以定義何為「第七感」,反之嘗試以即時的全域五面互動投影與身體參與過程,讓觀眾與舞者於自然身處狀態下,體現關於「六感外」或「非六感」之多樣想像。演出呈現中,觀眾席共分為搖滾席區與一般觀賞區。搖滾席區為觀眾能夠於場域中與舞者共同使用一個空間,30 分鐘演出全程可坐臥或站立觀賞,在演出過程中有大量與舞者及現場環境的互動。一般觀賞區則設置於舞台外緣,讓觀眾能以半參與者的角度來欣賞整場演出。





一個配合表演者一起演出的舞台


舞台由一個八米見方地面與寬八米高四米的三個立面構築而成,為一個全域式的互動投影空間。整個系統分為「偵測」、「視覺」與「聲音」三大面向。






無所不在的感應範圍


為了可以偵測整個空間,於天花板架設了四隻紅外線攝影機並拼接為一個完整畫面,即可取得舞台上所有人的輪廓、位置與動態等資訊。這資訊即可當作即時的資訊,進而產生對應的視覺。





程式演算構成的視覺


視覺部分,我們企圖讓畫面的構成與舞台上表演者行為間的關係最大化,所以大膽採用了全演算視覺的做法,沒有任何預先處理好的素材,內容皆為即時動態生成。

另外也實驗了許多演算視覺的可能性,像是利用透視手法打破既有牆面的空間感,或是加入於時間與空間上具備連續性的隨機參數 (Perlin Noise) 堆疊更多的變化細節等。


跟著表演者一起移動的音場


對於聲音,與視覺的期待一樣,我們希望所有的聲音皆對應舞台上所有的變化。但如果音樂與行為有強烈的關係,在氛圍的鋪陳與和諧度是有很大的限制的。所以聲音的部分使用折衷作法把音樂與音效拆開,音樂使用預先處理好的編曲,而音效則與表演者行為綁上關係。另外我們將喇叭置於觀眾席的四個角落,當表演者在舞台上移動時也會隨著其位置改變音場。






Media / Press

This Digital Dance Space Reacts to Performers  Movements in Real Time - Hyperallergic.


Event

2014, 06/13-15, 香港兆基多媒體書院, 舞過介系列
2014, 01/10,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第六屆阿拉伯戲劇藝術節開幕演出
2013, 09/08, 英國 Cardiff, WSD2013 年會中, 開幕演出
2013, 01/11-12, 美國紐約 Japan Society 演出
2012, 10/19-20, 西班牙 Centro Parraga 演出
2012, 09/21-22, 荷蘭 TodayArts Festival 演出



第七感官


概念 / 編舞:謝杰樺
系統開發 / 視覺設計:叁式
聲音設計:叁式
燈光設計:瓦豆製作
舞者:林筱圓、洪紹晴、陳代樾、李宇杰
贊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Artwork
Category: Theatre
Client: Quanta Arts Foundation
Year: 2015

#Performing Art
#Real-time 360° Projection Mapping
#Kinect v2


Second Body


繼第七感官後,我們再次與安娜琪舞蹈劇場合作。
編舞家謝杰樺表示,此作概念起始於駕駛車輛的經驗。我們透過感知車體大小穿梭巷弄之間,是不需經過思考的反射動作。如同我們運動過程中,能夠自然擺動四肢一樣。這樣無意識使用身體的方式,是透過知識、觀念及訓練的。身體能因機器的使用,訓練出 Second Body。

本次以身體作為命題,探討當人處在持續發展科技的世界中,隨著外在環境、空間的變動,身體的存在與定義產生什麼變化?最終又會以什麼形式存在?




設計服務 / 主要靈感

「身體」作為本作品的核心,需要建立可以任意改變身體樣態的一個系統。於是我們打造了一個八米見方的舞台,四個面皆為觀眾席,在表演區域內的舞者,身體會 360° 覆蓋投影。而地面的互動投影,則作為舞者身體的延伸。




製作流程 / 細節

開展前,這作品仍有許多未知,因為形式呈現未定與技術的不確定。為了在技術與美學間取得平衡,我們將整個製作期程拉長,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技術驗證


本階段旨在實驗與演出相同規格的呈現,目的在開發並理解系統的表現可能性,希望投影影像可以完美無縫的貼合於舞者身體。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即時建立舞者的 3D 模型。當時最易取得的深度感應器為微軟的產品 Kinect v2,而後整個系統也以 Kinect v2 作為偵測系統的基礎進行開發。多方測試後,我們規劃出最適的架設方式:四組 Kinect 架構的八米見方舞台,並形 360° 無縫的舞者點雲,進而處理成模型。

下一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將影像投影於舞者身上。這個問題需要兩點,一是綁定投影機與感應器的位置關係,二是要將影像貼合於偵測系統所獲得的模型上。前者我們建立了四個角為一個棋盤格,中間空白作為投影機使用的平面,感應器透過觀看這個平面,即可計算出自己與投影機間的位置與鏡頭方向的關係。後者我們使用了 3D 軟體常用的環境貼圖技術,把模型表面當作鏡面,影像作為 Skybox 使之反射,透過這個方式,製作的影像可以無縫合於舞者身上。

完成了基本的系統後,為了測試視覺表現的可能性,我們將視覺分為兩種類別:一種為進行大量實驗後,預先製作好的影像,另一種為即時演算視覺。





階段二:內容製作

完成第一階段後,參與作品的成員們更加理解系統的特質與限制。於是創作回到作品內容,發展更為細膩的文本與表演結構。製作團隊也將重心轉移到內容製作與開發更易用的編輯系統上。為求更為掌握舞者與舞台視覺間的關係,團隊也於最後階段進駐表演場地一個月進行現地製作,微調所有的表演細節,提升作品的可讀性。






階段三:建立巡演版本


因為作品的形式特殊,且有大量的技術需求。為了解決巡演上的問題,我們重新建立了硬體的安裝與運送方式,以及更快的校正流程。







Event


2016.10.22 One Dance Week, Bulgaria
2016.06.17-18 Les Rencontres Chorégraphiques Internationales de Seine-Saint-Denis, France
2016.05.21-22 The Polytech Festival, Russia
2016.5.13-14 Centrum Sztuki WRO / WRO Art Center, Poland
2015.09.4-5 Ars Electronica, Austria
2014.10.31-11.2 Performing Arts School 36, Taipei

2016.10.22 保加利亞-One Dance Week
2016.06.17-18 巴黎-塞納河-聖德尼國際舞蹈節
2016.05.21-22 俄羅斯-國際科技藝術節
2016.05.13-14 波蘭-弗羅茨瓦夫新媒體藝術中心
2015.09.4-5 奧地利-林茲科技藝術節
2014.10.31-11.2 臺北-表演36房





Second Body


概念 / 編舞:謝杰樺
系統開發 / 視覺設計:叁式
聲音設計:Yannick Dauby , 叁式
燈光設計:瓦豆製作
服裝設計:楊妤德
舞台監督:鄧湘庭
舞者:洪紹晴,蔡冠伶
戲劇顧問:林人中
巡演管理:AxE Arts Management
策畫響導:Justine Beaujouan
策畫顧問:Kevin Cunningham
委託製作:廣達藝術基金會 / QAring
贊助:中華民國文化部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Category: Branding
Client:  海尼根
Location: 克堤大樓廣場
Year: 2013

#多投影融接
#體感互動
#LeapMotion



海尼根時空旅人


叁式與米蘭數位合作製作海尼根 140 周年活動中的互動裝置,透過環場互動體驗的方式,使得參與者了解海尼根的製酒奧秘。 此互動裝置為寬六公尺高三公尺深四公尺大小的環場 3D 投影空間,參與者透過 Leap motion 進行手勢互動,體驗結束後,將參與者的旅程資訊張貼於 Facebook 塗鴉牆,並贈送一罐含 Facebook 姓名的限量紀念鋁罐。






Making Of: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Category: Branding

Client: NYX
Year: 2017
Location: ATT 4 FUN


#Generative Art
#Photomosaic
#Instagram
#NYXcosmeticsTW

NYX


NYX 品牌起源於洛杉磯,名字取自希臘神話的黯夜女神。其產品走向帶著濃厚的好萊塢與夜店意象,多元且大膽的顏色與產品調性,成為重妝愛好者推崇的品牌之一。

NYX 於 2017 年重新進駐台灣,有別於之前由代理商經營的模式,這次由隸屬的萊雅集團直接操作,於信義區的新光三越 A11 開設第一個櫃點。我們與米蘭營銷策劃合作,執行開幕派對與進駐百貨活動的互動裝置。






Idea

" It's so NYX!! "


在設計上,我們希望這個互動裝置能在視覺上保持 NYX 一貫的調性:多元多彩,並生成風格鮮明的個人化的影片,供參與者在社群軟體上發佈。



Workflow

品牌本身調性非常清晰,為了彰顯產品的多樣性,我們使用照片蒙太奇的手法,透過程式的演算將各式產品拼成使用者的照片。

為了讓畫面更有層次且照片也更有辨識度,將照片以不同頻率分層,越高頻的圖層使用越小的產品構成。最後動態中的產品隨機消失或出現,畫面有一定程度的流動感,而觀看原圖與後製間的關係,也是一種樂趣。






Social Media

在開幕派對上,我們邀請了許多重妝領域的 KOL 一起參與這個活動,提升NYX 回歸台灣的網路聲量。毫無疑問的,KOL 們和 NYX 的目標族群最愛使用的社群軟體為 Instagram。

我們設計了一個機制,參與者只要在自己喜歡的照片上  #NYXcosmeticsTW,現場的裝置即時使用該照片生成影片,並產生 QRcode 供參與者下載使用。









Related Works:



Project Type: Communication 
Category: Branding
Client: BMW MINI
Location: 南港展覽館
Year: 2016

#Installations

MINI: The Next 100 Years


經過長達一世紀的品牌歷史,BMW 集團決定在 2016 年於世界巡迴舉辦全球特展,我們受託為 MINI 系列品牌規劃視覺與互動牆,展示過去百年來的汽車工業史。而後由於客戶回饋與現場反應極佳,後續於全國的旗艦店與展覽,也都陸續追加了互動牆以及展示平台。








Making Of


為了使過去百年來巨量的資料以簡潔方式呈現,因此在擬定方案過程中,我們將操作模式大為簡化,獨留「過去」、「現在」、「未來」三大主線,並將次要的資訊留在子資料夾之中,透過乾淨的層級設計以動態引導參觀者閱讀 MINI 的史料。為求在展覽現場人山人海的情況下也能互動良好,我們將互動操作區域安排在最貼近觀眾的位置,讓觀眾以極簡便的方式操作使用,透過簡潔的物理流動,操作者在觸碰面板上得以隨意滑動,並在如大海般的照片群中輕鬆切換與悠遊。




為了在高度商業的表現下維持與之相稱、且不流於俗的水平,在期間也針對佈局與動態,向團隊多次提出微調及刪修。設計與製作皆完成後,由於客戶回饋與現場反應良好,後續於全國的旗艦店與展覽,也都陸續追加了互動牆以及資訊展示平台(Kiosk)裝置。




Related Works: